涓滴至诚之心 助你乘风破浪(附图片) |
——中远海运特运“远航”帮困助学纪实 |
发布日期:2025-08-22 作者:米军喜 字号:[ 大 中 小 ] |
引言 2025年6月30日,正值“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开展15周年。初夏的风拂过城市楼宇,也掠过遥远山峦。在广州远洋大厦、广州中远海运大厦、广州远洋宾馆、远晖 大 厦,在 厦门、上海、天津、北京……中远海运特运职工一年一度的“6·30”职工捐款活动在各地悄然进行。一双双温暖的手郑重签下爱心捐款数……沙沙声是轻响,却宛如宏大交响曲中深沉而动人的音符,串联着、汇聚着特运人至诚的心曲。 自参与社会帮扶工作以来,中远海运特运职工累计通过“6·30”爱心帮扶助学捐赠近300万元,帮扶贫困家庭子女近5000人次,实现了公司创建“远航”帮困助学基金的初衷。多年来,没有一名受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切实为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作出了积极贡献,谱写了教育帮扶的生动篇章。
一 特运组织开展职工“6·30”捐赠活动,参与社会帮扶工作,绝非偶然。它根植于公司长期倡导的“社会责任与回馈”文化基因。 作为新中国第一家国有远洋运输企业,自成立起,特运人便以报效祖国、光我中华为己任,无数次完成党和国家交付的重要运输任务。 为了发展壮大新中国远洋运输事业,特运人识大体、顾大局,先后为筹建中的天津、青岛、大连等兄弟公司无条件提供大量人力、物力支持,其突出贡献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让公司成为新中国远洋运输事业名副其实的摇篮。 上世纪90年代,为了帮扶企业内部职工,公司成立广远解困基金会,创建希望工程基金和高等教育助学基金,成为原中远集团系统内组织帮扶困难职工的第一家。 自参与社会帮扶工作以来,特运人始终扶真贫、真扶贫,花心思想在难处、动真情帮在急处、创思路扶在点上。成立以公司党政“一把手”为组长、副组长,其他领导担任组员的领导小组,明确党委统一领导、工会具体负责、作为一项重要的日常性工作,派出优秀职工入驻对口帮扶村(县)。 特别是近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如明灯指引着特运的扶贫实践,特运人认真按照“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总体要求,在扶贫双到、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百千万工程”等社会帮扶各个时期,在按时完成村道硬底化、农田水利改建、村民危房改造、种植养殖等项目的同时,始终将民生放在首位,以教育为突破口,加大投资教育基础设施,改善贫困村教育办学条件,从根本上扭转对口帮扶村的落后局面。 在东兴村,公司继续将民生项目放在首位,实现贫困家庭子女帮扶助学标准每人每年1000元起步,最高能达到3500元。 在赤龙村,公司每年拿出筹集资金6万多元,帮扶该村42名贫困学生,使其能安心读书,不因贫而辍学,确保了贫困户小学、初中适龄儿童正常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村上有一个贫困户,姐姐18岁、弟弟15岁,父亲因病去世,母亲出走未归。他俩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全家生活靠亲戚接济,困苦潦倒。2013年,姐姐考取大学,弟弟录取高中,却随时面临辍学。公司拿出部分资金,帮助姐姐解决大学四年的学费,以及姐弟俩的部分生活费,延续了孩子的求学梦,也免除了老人的后顾之忧。 在彭村,有两所小学,校园杂草丛生,门窗课桌残旧,基础设施差,教学设施落后,公司投入教育帮扶资金50多万元,对小学进行整体改造升级。同时,购置30台电脑,创建小学电脑多媒体课室,让两所原先简陋破旧的农村学校,一跃成为阳东城镇令人羡慕的优美校园。 在水边镇,公司投入帮扶资金60万元,完成热水村小学功能场室改造,完成水边学校教学楼整治升级、中考保密室及教师办公室改造和学校广场升级改造。 在横石塘镇,公司投入帮扶资金50万元,完成镇中心幼儿园的升级改造。 在英德华师附中,公司投入帮扶资金100万元,帮助几届中小学生实现了长久以来“想拥有一个体育馆”的心愿。 公司还邀请英德地区的孩子进企业,参观公司企业文化展厅,接受海洋文化熏陶,激发他们努力学习、增强本领、报效国家的家国情怀,鼓励他们做一个有梦想的人;邀请安化童声合唱团的孩子参加公司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为他们未来的美好生活种下一颗希望的种子。 这些有的放矢、真金白银的教育帮扶项目,将拳拳善意化为社会暖流,传递人间至诚温暖。这些务实举措不仅为学校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安全、良好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更提振了乡村广大师生的教学热情和学习信心,促进了当地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与此同时,公司领导多次带队深入帮扶村,走访慰问学校师生,给学生赠送学习用品和校衣校服运动鞋等,勉励孩子们一定要努力学习,长大回报家乡、报效社会。 2011年,公司工会在东兴村组织开展专项党费捐赠、公司捐物和工会干部职工捐款主题扶贫活动。公司领导、工会干部、党员代表现场捐赠资金和物品共计23.6万元。善款全部用于帮困助学和贫困救济。 在公司引导发动下,各部门、各基层单位积极响应,充分利用自身条件和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帮扶助学活动,给学子们送去关爱和鼓励。 船技工程、沥青公司、建设实业等下属单位,资助彭村小学更换破旧的课桌、课椅、办公桌和课室门窗,给学校图书室捐赠图书和书柜,进一步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 在特运工会组织的“沿着总书记的足迹,走进美丽乡村办实事”活动中,船舶管理部、运营管理部、远海汽车船公司、供应公司、远洋宾馆等部门和单位,先后走进水边镇热水小学、乌城小学,送校服、送书籍、送书包、送爱心。 善意的良企行为如春阳煦月,暖意融融,于无声处悄悄凝聚着人心。在此氛围下,职工们自发行动、奉献爱心,涓滴成流汇为公益长河。 在对彭村贫困学生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助学活动中,100多名职工两次自发捐款,数额超过10万元,结对帮扶学生35人次。 面对安化县一群特殊困难家庭的子女教育,30多名职工慷慨解囊,短短两三天内捐赠善款3.2万元,为26名孩子每人一次性募得1200元的助学金。 “一对一”帮扶实践,记录下受助学生的详尽爱心档案,家庭情况、学业进展,还有成长点滴,从而在职工与受助学生之间架起了一座温暖的桥梁。 在一次公司职工助学家庭行活动中,当驻村干部把大家引进一户贫困家庭小屋时,破旧的家具、低矮的屋顶,黑黑的墙面上贴满了奖状……职工们看呆了!如此优秀的孩子,怎能不动心去关爱、去帮扶? 许多职工除了按时捐赠学费外,还不时采购学习用品和衣物,让驻村干部带回去。有一名受助学生在信中写道:“叔叔,您给我的不只是钱和物,还有一双默默关注我成长、希望我高飞的眼睛。我一定努力,不辜负这份期望。”类似的故事在受助学生中比比皆是。驻村干部在邮箱中及时传递的一封封来自孩子们的朴实的感谢信,成为特运人心中最珍贵的回响。 其光虽微,终能积微成著,化为照亮寒门学子前行路途的温暖灯塔,也映照出特运主动履行责任、积极回馈社会的传统与担当。正如安化县孩子们在特运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所唱所赞——您来得正是时候。 二 在特运对口帮扶征途上,公司领导层不仅是决策者,更是义无反顾的先行者与领航人。自2016年参与广东省第7个扶贫济困日“6·30”捐赠开始,公司党委便将职工捐赠定位为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另一个关键载体。 捐赠活动伊始,公司领导率先垂范,在捐赠表上郑重签下自己的捐赠数。动作无声,却胜过千言万语。全体职工也纷纷解囊,第7个扶贫济困日,公司共收到职工善款33万元。一位职工感慨道,“我觉得参与这件事有价值、特光荣”。 职工捐赠乃个人善举,以自愿为原则。然而,公司领导深知,企业是职工的立身之所,职工是企业的血脉所系,共同的价值观和责任担当能够将大家更紧密地团结在一起,让团队跨越艰难困苦、一起走得更远。公司通过各种形式,将助学活动的意义与远方渴盼的眼神,清晰传递至每一位特运人。这份“自上而下”的无声力量,“由远及近”的默默感召,如强劲东风鼓起了全体职工心中的爱心之帆。十年,近300万元善款,沉甸而闪光的数字,背后是特运人平凡身影的汇聚,是无数微小光芒的自觉凝聚,最终照亮的是孩子们通往更好的未来、更远的远方的大路。 涓滴善意汇聚,不仅彰显职工大爱,更深植“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互哺精神。此情此景,正是职工与企业休戚与共的生动诠释。这份源自人心的凝聚力与归属感,实为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沃土,它无声滋养着企业内部向心力,激发持续动能,推动企业在时代大潮中行稳致远。 三 创建帮扶教育项目、开展“一对一”帮扶,只是一个起点。如何让这份爱心如细水长流,精准灌溉干涸的心田?特运人又开始运筹帷幄、主动作为,以创新思维破题——成立专业、规范、可持续运作的“远航”帮扶助学基金。 2020年,第11个广东扶贫济困日成为重要转折点。6月30日,特运人在广东阳江北惯镇栽下一棵幸福小树苗。在广东省慈善基金会见证下,公司将职工募捐的22.8万元善款作为启动资金,在对口帮扶彭村成立彭村“远航”帮困助学奖学基金。 创新思路下“远航”帮困助学基金的诞生,绝非举办仪式那么简单。既然首吃螃蟹,那就得研究出一套吃法来。为此,公司工会组建专门工作小组,与驻村工作队一起全程参与,参照成熟公益组织管理模式,精心构建“远航”帮困助学基金的“四梁八柱”。经过细致筹备,中远海运特运对口帮扶村彭村“远航”帮困助学基金管理办法正式出台,清晰界定了基金的管理和使用,如同坚固的船舵与压舱石,确保特运人在浪尖上挣回来的每一分善款都在阳光下运行,精准驶向预定的彼岸。 “远航”帮困助学基金的首项核心使命,便是将温暖精准送达最需要的地方——孩子们的书桌旁。驻村干部跋山涉水,深入农户,与村干部紧密协作,建立了一套严谨的受助学生筛选机制:聚焦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品学兼优,或有特殊潜力的学子。 每一份申请书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沉重叹息;每一个核准表的确认,都有一个孩子闪烁不定的求学梦。 当年9月,在驻村工作队组织开展的彭村首次助学奖学活动中,53名贫困学生和6名考上大学本科的优秀学子获得了助学奖学金。忽然间,村民们感到眼前晴朗了——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教育帮扶这棵小树给孩子们带来的生机与希望,不仅是物质支持,更重要的是精神鼓舞;未来的探索不仅在书本,更在社会大课堂里——要不断激发孩子们好学上进之心、热爱家乡之情,让孩子们始终保有一颗向学之心,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此后,中远海运特运对口帮扶水边镇、横石塘镇、安化县等地“远航”帮困助学基金相继成立,标志着特运教育帮扶公益行动完成了从“活动式”到“机构化”、从“一时热情”到“长久责任”的关键跃升。它不仅是一个爱心资金的蓄水池,更是一艘承载特运人公益理想与帮扶理念,驶向深远未来的坚固航船。 四 特运人的远见在于,大家深知教育是长远之计,要真正解决一个村、一个家庭、一个孩子的教育问题,必须从根源上改变大家的认知,深刻认识虽然投资教育在短期内可能看不到明显的效益,但从长远来看,发展离不开扎实的教育基础,从而树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观念,并建立可持续的“产业反哺”机制。 为此,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张炜在助力英德横石塘镇“远航”帮困助学座谈会上强调:“今天,特运捐赠助学帮困资金28万元,除了帮助解决贫困家庭子女上学难问题,更希望为助力英德‘百千万工程’实施培养更多的优质人才。” 公司总经理黄南在“沿着总书记的足迹,走进美丽乡村办实事”助力水边镇主题活动中要求:“既要充分运用好公司‘帮’的力量,更要促进地方‘干’的责任,让更多村民群众、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乡村振兴水边建设上来。” 公司工会60年来首次将工会全委会放在龙华村召开,向各方传递着一个明确信息:整合各方资源、调动各方力量,聚职工力量,集村民智慧,共同做好特运乡村振兴驻横石塘镇社会帮扶各项工作。 特运人与村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不仅带去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海洋文化,更根据教育需求,鱼渔并授,实行产业反哺,提供智力帮扶。 “远航”帮困助学基金成立伊始,公司便将“助学”与“助产”视为双翼,通过投资彭村“光伏+水电站”绿色产业、“小彭家作”电商平台带来的稳定收益,部分资金捐赠彭村“远航”帮困助学基金,实现产业反哺。 加强乡村文化建设,通过捐建农家书屋、村民文化室、村民广场、休闲活动中心、党群服务中心等场所,与“远航”帮困助学基金相辅相成,让“知识改变命运”理念深植村民心中,父子同读夜校、母女同学文化,场景比比皆是,实现文化生态重塑。 只要远方还有书声渴望回响,只要乡村仍有梦想等待启航,这艘帮困助学的“远航”之舟,就将永远载着特运人的赤诚,驶向需要光的地方。 引擎不息,航程永续。当清晨的阳光洒在乡村小学崭新的校园,孩子们的琅琅书声与远洋巨轮的汽笛声遥相呼应。这跨越山海的共鸣,正是央企特运担当与乡村梦想力量共同谱写的时代强音。站在乡村振兴新的起点,“远航”帮困助学基金正书写着更宏伟的篇章,将带动更多的职工、引领更多的孩子驶向人生的星辰大海。 【作者单位:中远海运特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