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雷震32载毫厘间的“雕刻”时光(附图片)
发布日期:2025-08-22   作者:杨吉辉   字号:[ ]

  人物映像

  机加工这活儿讲究的就是个“精”字。头发丝细不细?也就0.05-0.07毫米。可他们干的活儿,精度要求得压到0.02毫米以内,毫厘之差可能就是船舶能否按时启航的关键。在这片与精密尺寸较劲的天地里,虞雷震一干就是32年。

  今年51岁的虞雷震是土生土长的舟山六横人。自打2008年加入舟山中远海运重工机电工区机加工班组后,他凭借一股子钻劲和硬功夫,从一名普通技工逐渐成为了班组的“定海神针”。担任班长的5年内,他带着班组弟兄们稳稳守住修造系统船舶零部件加工的工期,为生产抢出了无数宝贵时间。

  ◆关键时候总能接稳“烫山芋”

  “干我们这行,心要比针尖还细。”这是虞雷震常挂在嘴边的话。2024年,一艘修理改装船的艉轴螺母加工因外协单位操作不当,导致螺纹面坑洼不平外加毛刺,眼看就要报废,耽误坞期的损失可不小。这个“烫手山芋”转到了机加工班,虞雷震围着工件仔细看了几圈,心里就有了底:“准是车床转太快,刀子抖了。”他当即带着班组上手——调低转速,换上锋利螺纹刀,屏息凝神间,一刀刀在螺母内壁精修。4个小时后,螺纹初步成形,他却发现表面仍有细微毛刺:“必须打磨光滑!”再次启动车床至最低速,他手持油石顺着螺纹纹路细细打磨。最终螺纹面光滑如镜,船舶也得以按时出坞。

  ◆从“靠外部”到“自己干”

  虞雷震不光手艺好,还爱动脑筋,总琢磨着怎么改进工艺给厂里省钱。以前,工区的板式冷却器面板镗孔加工得外包,花钱不说还得等工期。他当班长后,心里就盘算开了:“这活儿我们自己能干!”他带着大家反复试验,设计、加工出了专用工装夹具,彻底实现了面板镗孔“自给自足”,相关成本降了一大截。锚缆机支架铜套切割以前也是外协的“常客”,每年修船换铜套需求量大、成本高。2021年,工区引进了线切割机,虞雷震一头扎进去,很快摸透了新设备的“脾气”。如今,铜套切割、键槽、齿轮、花键这些复杂零件加工,他都能轻松搞定。“一年省的钱够买好几套新刀具。”虞雷震笑得实在。

  ◆把“有难度”变成“一定行”

  高精度的活儿最能考验真功夫。今年初,30万吨VLCC“新埔洋”轮的牙嵌式离合器凸牙磨损严重,修复要求极高——对接角面接触面积要超50%,牙槽中心角还得比牙中心角大10-20,难度可想而知。虞雷震不慌不忙,仔细琢磨,定了个方案——先精准划线,再巧妙旋转角度加工。最终,凸牙尺寸严丝合缝地达到了要求,连船方机务都连连称赞。同月,“珠峰”轮的艉轴联轴器螺栓加工又是个精细活。螺栓直径105毫米,规范要求过盈量在+0.005到+0.015毫米之间。凭经验,虞雷震知道,直径这么大,过盈量要是超过+0.005毫米,冷冻安装都够呛。他果断拍板:“就卡着+0.005毫米的下限干!”精准控制下,螺栓顺利加工安装到位,船期一点没耽误。

  虞雷震的32年工作生涯是和铁屑、车床、精密尺寸打交道的1万多个日夜,他像打磨工件一样打磨着自己的技艺和心性,用精雕细琢的“匠心”默默守护着船舶的准时启航。这份坚守和追求正是企业最坚实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