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即生命线:船舶工伤事故背后的沟通警示录 |
| 发布日期:2025-08-08 作者:刘学文 字号:[ 大 中 小 ] |
|
经验交流 在船舶作业环境中,机器轰鸣、空间封闭与跨部门协作的复杂性交织,使语言沟通不仅是信息传递的工具,更成为安全生产的第一道防线。无数案例证明,当沟通链条断裂——无论是指令模糊、反馈缺失还是确认疏漏,工伤事故便可能悄然发生。语言沟通的失效,往往是工伤事故背后最隐蔽的推手。 ◆模糊的指令:操作现场的“定时炸弹” 船舶作业中,吊装、设备检修、缆绳调整等高危环节依赖清晰精准的指令传递,一旦指令用词笼统、细节缺失,危险便已潜伏。 某轮靠妥青岛黄岛油库卸油时,值班水手带领见习水手调整缆绳。准备脱出缆车离合时,水手仅示意“把离合推出来”,未提醒“手柄较紧可能突然滑脱”,也未禁止“站在手柄前方用力”的危险站位。结果见习水手猛推时,手柄突然滑出,手指被挤压在手柄与刹车鼓之间,造成开放性出血。若当时值班水手在发出指令后再补充一句:“侧身操作,保持安全距离。”事故很大程度是可以避免的。 又如,某轮在锚地更换空调风机皮带时,轮机长面向风箱内部吩咐“过会儿启动风机散热”,因声音模糊未明确“启动前需确认手部已离开皮带”。大管轮未听清细节便启动设备,导致轮机长三根手指被皮带夹伤。所以,看似简单的指令若缺失“安全边界确认”,便可能将操作者推向危险边缘。 ◆缺失的反馈:闭环沟通断裂后的连锁反应 有效的沟通是“发出-接收-确认-执行-反馈”的闭环流程,当闭环断裂,尤其是“确认”环节缺失,执行者可能在误解中行动。 国际海事组织强调的“闭环通信”原则——指令下达后要求对方重复并核实,在船舶作业中至关重要。某轮新加坡锚地搬运灭火器时,轮机部人员仅提醒三副“注意脚下拆了格栅板的地方”,没有等待其重复确认。三副因未完全接收风险信息,一脚踏空从A平台坠落,导致骨盆骨折。若相关人员当时提醒后追加一句“你重复下注意事项”,事故即可避免。 更值得警惕的是“经验主义”对反馈的弱化。某轮锚地使用伙食吊时,水手长让见习水手“把吊钩重锤挪到舷墙外”,但未确认对方是否知晓“重锤滚动时手部需及时抽离”。结果见习水手在推送时,左手小指被夹于重锤与舷墙之间,造成开放性创口。这种“沉默的误解”比明确的沟通错误更具隐蔽性。 ◆从沟通失效到安全重构:构建“无隙沟通”防线 许多血淋淋的事故教训证明:语言沟通质量直接决定操作安全系数。筑牢安全防线,需从三方面重构体系: 其一,建立“指令-重复-确认-监督”刚性流程。高危作业前使用标准化术语,如“吊钩向左移动30厘米”而非“往那边挪挪”,明确“操作步骤+禁止行为”;指令下达后要求执行者逐字重复,操作中保持动态沟通,确保风险点实时传递。 其二,强化“双向平等”沟通氛围。通过工前会模拟问答、案例复盘消除等级壁垒,鼓励新船员“不懂就问”,要求老船员“说清说透”。某公司推行“三步确认法”——“我说明白了吗?”“我理解对了吗?”“操作中需要注意什么?”实施后同类工伤事故下降58%。 其三,破解“场景化沟通盲区”。针对噪音环境,配备手势信号卡、对讲机降噪装置;针对临时作业制定“沟通话术模板”,明确启动设备前必说“是否安全”等关键确认语,用制度约束确保沟通无死角。 船舶的安全作业离不开人的精准沟通。当指令清晰如航标、反馈及时如雷达,沟通便会成为最可靠的“安全装置”。在人与机器共存的作业现场,最坚固的防线永远是人与人之间“无隙”的语言桥梁。 【作者单位:新甬洋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