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地上的“精益战役”(附图片) |
——宏景轮以精益管理破解备舱难题的实践纪实 |
发布日期:2025-05-16 作者:彭国强 徐德岩 字号:[ 大 中 小 ] |
现场直击 4月23日9时,随着锚链轰然入水,在渤海湾天津港锚地的中远海运散运宏景轮正式打响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备舱攻坚战。面对39小时极限工期、7个货舱深度清洗、零排放环保要求的三重考验,这艘远洋巨轮以精益管理为武器,在锚地谱写了一曲降本增效的壮歌,最终以提前7小时交舱的完美战绩展示了管理智慧。 极限挑战:锚地备舱的“不可能三角” 当V116航次指令下达时,摆在宏景轮面前的是道典型的“不可能三角”难题:4月23日京唐港卸完大豆,25日必须靠泊天津港装载化肥,中间留给备舱的时间仅有39小时。而现实困境远比数字更严峻——上一航次遗留的货舱残货量超出常规,天津港锚地严格实施“零排放”政策,同时化肥验舱标准堪称行业最严,这三个要素构成了一个相互制约的困境:深度清洁需要更多时间,环保要求限制作业方式,高标准验收倒逼作业质量。 船长办公室的灯光彻夜未熄,在岸基管理团队的指导下,船舶召开精简的策略研判会。他们运用价值流图析法,将备舱流程拆解为高压清洁、污水回收、残货移除、淡水冲洗、最终验收五大环节,绘制出涵盖27个作业节点的流程图。通过模拟推演发现,若按传统作业模式,仅污水回收环节就将消耗12小时。这个发现让船舶意识到必须打破常规性、习惯性的思维,在平行作业中寻找突破口。 精益突围:价值流重构的破局之道 23日清晨的船员大会上,大副用三维模型展示了创新作业方案——首先,将7个货舱划分为三个作业区,每个区域配置“清洗-排污-除锈”三组人员,形成流水线式作业单元;其次,高压清洗枪喷射的水柱刚落下,潜水泵立即启动污水回收;再是,除锈组同步展开残货清理,三组人员如同精密齿轮般无缝衔接。这种“空间换时间”的作业模式使单个货舱周转时间压缩40%。 在设备保障方面,轮机部创新实施“预防性维护+动态响应”机制。轮机长带领机舱人员提前对6台高压水泵进行解体检修,在关键部位加装备用密封件,使设备故障率降至0.5%以下。更令人称道的是污水回收系统的改造:通过加装三级过滤装置,将洗舱水含货量降至2%,既满足环保要求,又实现残货回收再利用,单此一项就创造经济价值3.2万元。 时间战场:分秒必争的智慧博弈 驾驶台化身“战役指挥部”,船长坐镇指挥,通过九宫格监控画面实时掌握各作业面进度。时间管理精确到分钟级:每小时汇报一次作业进展情况,每两小时进行一次资源调配。其间,当发现3号货舱除锈进度滞后时,“指挥部”立即从完成作业的5号舱抽调4名骨干增援,这种“动态兵力部署”确保各节点始终按计划推进。 在淡水使用环节,船上展现出惊人的精细化管理能力。通过压力测试发现,通用泵在2.5Mpa压力下可同时满足3个货舱供水,据此制定了“潮汐式供水法”——相邻货舱交替过水,单次过水时间精确到50秒,较传统方式节水40%。船员们自制“残水吸附器”,用海绵条替代传统拖把,使货舱干燥时间缩短3小时。这些看似微小的改进,汇聚成显著的时间红利。 团队淬炼:攻坚场上的精神升华 深夜的锚地上,甲板温度很低,但作业现场仍热火朝天。水手长王建军带领突击队连续奋战18小时,手套磨破3副;机工李海峰主动请缨值守机舱,创下48小时连续检修纪录;厨服人员推出“能量补给快线”,每小时送餐到作业点,确保每位船员都能吃上热乎饭菜。这种“前中后台”协同作战模式使团队战斗力持续保持高位。 任务完成后,船员们在总结会上算起“三本账”——时间账,32小时完成39小时工作量,效率提升18%;成本账,节约燃油消耗15吨,减少岸基支援费用28万元;成长账,12名船员掌握新技能,3项创新工法纳入船舶操作规程。这些数字背后是团队在实战中淬炼出的“精准计划、敏捷执行、持续改善”的精益文化。 当宏景轮鸣响靠泊汽笛时,天津港的朝阳正破云而出。这场锚地上的“精益战役”不仅创造了行业备舱新纪录,更诠释了精益管理的深层内涵。作为党建品牌船舶的“宏景尖兵”用32小时攻坚证明:在精益管理的道路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没有攻克不了的堡垒。这种管理智慧必将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