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前沿发挥优势 做强科技研发主责主业 抢抓机遇深化改革 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布局(附编者按)
发布日期:2025-04-18   作者:   字号:[ ]

  全面深化改革 推动管理提升 创建世界一流航运科技企业案例

  编者按:

  作为集团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有限公司立足前沿、发挥优势,聚焦绿色低碳智能船舶领域,推动科技研发与管理提升。从科研平台建设、项目立项与成果创新高,到重点科研项目的顺利推进,上海船研所的这些实践不仅为中远海运集团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也为我国航运业的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借鉴。

  在中远海运集团自主科研创新体系中,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船研所)科技创新成果最为令人瞩目。作为集团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上海船研所肩负着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行业重点实验室、集团院士工作站等重要科研机构的运行管理重任。近年来,上海船研所深入贯彻党中央科技强国战略部署,紧扣集团“打造科技制造事业群”重点任务,聚焦绿色低碳智能船舶领域,立足前沿、发挥优势,全力做强科技研发主责主业,推动科技创新与管理提升齐头并进。

  ◆聚焦主业夯实根基,科技引领力进一步增强

  一是有效推动科研平台建设。航运领域唯一一家“水路交通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成功获批并开始实质运行,并获得上海市科委奖励支持。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纳新准备工作已就绪,2021-2023评价期内工程研究中心各项客观评价指标均已达到满分要求。严新平院士工作站连续三年保持“优秀”。构建MASS(海上自主水面船舶)实验室和船舶控制系统实验室,并联合中海运重工建设智能船舶及风帆动力海上中试场,构建覆盖Model Test-Sea Test-Onboard Test的智能船、智能航运的体系化研究能力,探索建立相关理论,丰富集团智能船舶研制的基础研究平台。“大水池”基本完成筒体主体结构安装合拢及轴系安装。

  二是科研项目立项和成果再创新高。科研项目方面,从2023年到2024年,新增获批国家部委级项目14项,集团“十四五”第一批科研项目15项。围绕绿色低碳智能方向,布局基础性、前沿性科研,上海船研所自立18项。科技成果方面,2023年上海船研所获得发明专利112件,2024年再创新高,获得发明专利123件;牵头制定的国际标准提案“船舶能效数据质量控制通用要求”已提交ISO/TC8/WG10 Smart Shipping会议审议,牵头制定的国际提案“集装箱式移动电源—数据交互协议”已提交IEC/TC18第40届全体会议;从2023年到2024年参与编写的10项国家标准中的9项已颁布。两年来年获各类奖项22项,其中省部级及以上科技进步奖21项。

  三是重点科研项目进展顺利。牵头研究恶劣海况的通信导航保障关键技术研究与系统研发项目,完成基于“雪龙2”号科考船、中远海运特运“中远海运挚诚”轮、民船“金兰”号的实船测试工作。牵头GJCB“绿色智能船舶排放监测与管控技术研究”项目,完成排放监测系统原型样机研制,并完成远南海示范船装船;牵头GJCB“绿色智能船舶协同研发平台技术研究”,完成数字化检验系统原理样机开发和第三方测试,完成视频检验系统项目示范船“南沙荣光”轮安装、调试工作,并已正式交付;牵头“4.2在航船舶安全风险辨识与防控平台”项目通过项目主管部门验收。

  ◆聚焦重点注重转化,科技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一是在数字智能方面,牵头编制《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智能船舶行动方案(2023—2025年)》,助力集团智能船舶顶层战略谋划。基于实训两用船和内河电池船项目,开展了数字孪生技术研究、自主航行技术研究、船岸协同关键技术研究和实船测试,促进智能船舶系统实现从智能监测到智能控制、从辅助决策到部分自主的能力提升。持续开展智能机舱系统迭代升级,优化船端智能机舱软件部署方式,开展自主航迹控制基础技术研究,为推动船舶运维智能化打下基础。以船东需求为牵引,将船员、船管数字化需求收集、转化、开发作为重点,完成能效管理系统迭代升级,为提升智能船舶系统使用效能提供实际解决方案。开发船岸数据平台,顺利完成“岸基可视化管控平台顶层设计与关键功能开发”“智能船舶创新应用和数据服务能力构建”项目研究,并已接入集团近100条智能船舶,有力支撑了船舶营运的精细化和智能化管理,加快推进智能船舶创新应用和数据服务能力构建。二是在绿色低碳方面,积极参与研发新型燃料供应控制系统,参与了工信部“氨燃料动力智能集装箱船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并牵头“氨燃料动力船数字化智能运维系统研发与验证”等专题的研究与实施。协助编制集团碳排放MRV管理办法,完成《集运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规划》,提出“一种新的基于替代燃料的船舶能效设计指数”。牵头开展集团重大科研专项“集团碳排放数据核算及管理能力建设”构建了碳强度运营支撑系统,初步形成碳强度的监测、分析、预测以及辅助决策运营支撑体系和一船一方案的精细化支撑体系架构。实现了集团旗下184艘集装箱船和55艘VLCC的CII数据监控、分析评估等功能服务,进一步提升了航运公司对CII法规的应对能力。

  ◆聚焦改革提升管理,科技驱动力进一步增强

  一是在融合管理方面。2023年3月1日起,上海船研所与中远海运重工正式实现管理融合,实行共享部门“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创新举措。融合以来,两家单位联合申报科研项目,联合组织提出工信部高技术船舶科研计划提案,联合参加科技创新联盟,联合推荐中国航海学会“航海科技贡献突出人物”,联合召开科技创新大会,联合与外界单位、院校开展共建合作,在船型优化、节能降耗、VOCs管理等业务领域推进协同,共同推动科技人才发展机制建设等。二是在数智转型方面。公司于2023年确定了事业部数字化转型的两条主线,即:生产现场管理提升+系统整合数据赋能,并按照“补全功能、打通流程、辅助决策”的目标推进。制定了现场改造及数字化车间建设方案,重构了生产业务流程,消除生产环节的堵点及瓶颈,削减非必要环节,形成标准化作业流程,实现仓储物流、模块组装及总装阶段的自动化及智能化生产。完成了数字化车间建设软件部分的开发及测试任务,硬件设施也在准备中,场地改造完成后启动实施。三是在科技人才机制改革方面。上海船研所研究推进科研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激励政策、差异化薪酬机制、创新人才发展战略等多个重要任务的落实举措。加快构建科技人才“1+N”制度体系,研究制订了《科技人才业绩考核评价管理办法》《科技人才创新奖励管理办法》《安居工程实施办法》等6个制度文件。充分发挥科研业绩考核“指挥棒”的导向作用,使科技人才的价值贡献在收入分配中得到充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