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字条传递的温暖(附图片)
发布日期:2025-03-28   作者:夏纬   字号:[ ]

  2月12日,广州南沙港的小雨和雾气将泊位染成了水墨色。中海土星轮的缆绳最后一次系紧码头,船上也悄然完成了一场无声的接力——13名船员带着公休的期待离船。这一天不仅是船舶的例行补给日,也是船员大换班的日子。

  作为实习政委的我全程参与了这次的换班工作。从上午的安全带缆、中午的伙食搬运、快递分发,到下午的船员换班交接,一整天忙碌而充实。下午2点半,老政委通过全船广播宣布换班公休的船员可以下船,我急忙赶到UP层舷梯口送别,每一个人下舷梯前我都送上了两句简单却真挚的祝福:“公休快乐”“路上慢点儿,平安回家。”

  等忙完了一切回到房间,第一眼看到一张褶皱的字条静静躺在我的桌上,署名是隔壁房间的“小四”。纸上还沾着机舱里的油渍,与字迹交织在一起,只有短短一句:“照顾好我师父,有空多和他聊聊。”

  在我初次上船的这些天里,这位笑起来眼睛就眯成缝的见习三管轮(大家都习惯叫他“小四”)每天跟我聊天谈话中,用最朴实的话语点点滴滴地勾勒出一个令他敬重又温暖的轮廓——他的师父:三管轮常志强。

  ■严是焊在骨子里的安全基因

  小四说,师父总在工前会上跟他“多唠叨三分钟”。一次小四准备戴着手套操作砂轮机,师父当场叫停,从工具检查到碎屑清理,硬是拉着他复述两三遍流程。“安全不是口号,是肌肉记忆。”这句话被小四用红笔圈了两道。在常志强手里,机舱图纸成了立体沙盘,管线化作血脉经络,讲三遍不够,他就把自己当年理解和记忆的“诀窍”教给徒弟,次日再拽着人对照管路走一趟。小四那本见习记录簿的批注密度堪比正文。

  小四告诉我,师父眼里容不得误差,因为他认为每个螺母都有它的脾气。小四还说,师父所负责的设备和事项往往是PSC检查的重点,师父一直带着他精心呵护着那些铁家伙,时刻做好迎检准备。

  ■钢铁丛林的舞者,与潮汐同频的心跳

  常志强的专业和敬业让小四叹服。清洁扫气箱,他手腕翻飞如机械臂,连油污油渣都乖顺地排成队列;攀爬货舱铁梯,他几十秒便稳稳落地;靠泊值班表上,他的名字总与港口灯火重叠。算上这次,常志强已经是连续第4个港口靠泊当班了,他却说,机舱的节奏就是船的心跳,总得有人守着。在欧洲退油时,常志强也是接连几天连续作战,背上的盐花比月光还亮。

  信纸在此处洇开一小片水痕,或许是南国潮湿的海风,抑或别的什么。

  ■工装口袋里的春山眉黛

  褪去沾满油污和已经洗得发白的连体服、手机里未婚妻的照片,是常志强最温柔的铠甲。提起即将到来的婚礼,这位山西汉子眼底漾着光。更让人意外的是,他除了用得无比熟悉的工具包,还有玩得转的理发推子,他“船上的托尼老师”名声在外,指尖丈量发丝的力度比测量轴承间隙更温柔。

  暮色渐深,我坐在老政委房间的电脑前,望向机舱集控室监控屏。常志强正在值班,而千里高空上,小四的航班正掠过三晋大地。两副山西口音,此刻隔着云层与钢铁,依然守着同一种默契——机舱没有孤岛,所有管路都血脉相连。

  ■后记

  远洋轮上的继承从来不止于技术。虽然小四的房间已经空无一人,但我相信,未来某一天,隔壁房间的书架上又会多出一本写上批注的见习手册。

  海图上的航迹终会淡去,但那些严苛的叮嘱、并肩的体温、推子划过发梢的细响,正在一代代船员间流转成永不褪色的绳结。

  浪涛奔涌,船灯长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