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完成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几点思考
发布日期:2025-03-21   作者:李锦   字号:[ ]

  学思践悟

  关键词——

  ●一个主题: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

  ●一条主线: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两项制度改革: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指引国企制度改革,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国企制度改革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听取了国务院总理李强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提出的要围绕高质量完成国企改革全面深化行动而发力,将成为2025年国企改革的主基调。3月14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2025年第一次专题推进会,国企改革的落地步伐将明显加快。本期本报独家刊发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的学习体会文章《高质量完成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几点思考》——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加快落地,更好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扎实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着力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

  对于国企改革,《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实施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指引,加快建立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在谈到“高质量”发展和改革的主题时,突出了“一个主线、两项制度”——一条主线,是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两项制度,是“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指引制度”“建立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

  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特别强调了“高质量”的要求。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强调,2025年,要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更好发挥在构建新型生产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改革“高质量”的提法是与经济发展高质量相对应的。到底什么样才是“高质量”的改革,需要认真思考并予以回答。

  ◆从时间维度上看,2025年是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双期叠加之年,任务极其繁重,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有时效要求

  2025年有两项任务呈现在国有企业面前,从发展角度看,是“十四五”战略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战略规划的制定之年;从国企改革来看,是深化提升行动方案的收官考核年,也是新一轮国企改革谋划之年。双期叠加的特殊时点赋予2025年国企改革工作三重历史使命,既要确保三年行动方案高质量落地,又要为新一轮国企改革谋划开路,为中长期经济发展从生产关系上奠定制度基础。当然,突出的是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在3月14日召开的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2025年第一次专题推进会上,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李镇表示,2025年是深化提升行动决战决胜的收官之年,各地、各中央企业原则上争取前三季度基本完成深化提升行动既定任务,最后一季度全面扫尾提升。预计在两会结束后,要对重点难点任务和环节再排查、再攻坚,补短板强弱项,确保提升行动的高质量落地。

  ◆从性质维度上看,功能型改革、体制机制型改革、经济增长型改革、发展型改革同步推进

  核心功能型改革与核心竞争力提升。聚焦增强战略安全、产业引领等核心功能,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实现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系统升级。功能使命类任务要进一步突出“国之大者”,服务国家战略更加有力。提高功能使命类任务的成色,关键在于核心功能的明显增强。要充分利用本地、本企业的资源禀赋、技术优势等,在完善体制机制支撑上再求突破。

  体制机制型改革,要点是刀刃向内,强化内部竞争机制问题。市场化机制深度变革是改革的本来意义。国有企业到2025年必须普遍推行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制度。相关指标包括竞争上岗比例、末等调整不胜任退出比例、全员绩效考核覆盖率、中长期激励覆盖面等纳入考核刚性约束。

  发展型改革,是建立健全现代化产业体系。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国企要构建“研发投入-成果转化-产业升级”的全链条创新体系。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要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链长企业要在强链补链上发挥更大作用等。要加快发展未来产业,包括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工程,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

  经济增长型改革,重点是实施提质增效、价值创造行动。当前经济运行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实现中央企业经济稳定增长目标,既需要政策加力,也需要改革加力。2025年国企将以实施提质增效、价值创造行动为重要抓手,全力以赴实现“一利五率”指标、“一增一稳四提升”的目标,即利润总额稳定增长,资产负债率总体稳定,净资产收益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全员劳动生产率、营业收现率同比提升。中央企业要从改革中挖掘出内生动力和稳增长的动力。

  ◆从内容维度上看,优化经济布局结构调整仍然是国企改革的主要抓手

  以经济布局与结构调整为重点的功能性改革,将成为国企改革的核心。

  要优化国有资本布局,适应功能使命类改革任务要求。特别是针对国家亟须或紧缺的、具有较强基础支撑作用的、正向外溢效应较大的领域,要加大投入,有力提高国有企业战略支撑作用。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则是改革的主要抓手。在稳步推进核心功能领域的重组整合中,更加突出主责主业,加快剥离不具备竞争优势、缺乏发展潜力的非主业、非优势业务,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战略功能。

  要积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推动传统产业强基转型。要更大力度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推动科技成果更好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着力增强国有企业创新动能。中央企业要因地制宜扎实提升战新产业营收占比;发展战新产业要更加注重通过自主内生培育、战略联盟、股权合作、打造投资平台等多种模式推进,落实好“AI+”专项行动,主动竞胜“未来竞技场”。

  要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体系。围绕提升活力效率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和市场化运营机制,规范用好各类激励约束政策,全面落地“三项制度改革”,建立“科学、理性、高效”的董事会、显著提升外部董事素质和履职能力、推动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刚性兑现和取得实效。

  要深化同各类企业的合作共赢,不断激发国有企业发展潜能。大企业,国有大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是国家产业链安全的基石,也是国家经济稳定的基石,是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国家队”。国有企业要“强链”“补链”,同时在产业链中发挥“链主”的带动作用,和民营企业的以产业链为主进行股权改革,组织新的链条、新的模式和新业态。

  要重视风险防控,需要体系重构。政府工作报告在介绍今年政府工作任务时提出,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国企要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建立“红橙黄”三级预警机制,完善债务风险、投资风险、合规风险联防联控系统。相关指标包括资产负债率、融资成本降幅、重大风险事件发生率等安全指标。政府债务与城投公司、房地产、中小银行等三大风险,应该纳入国企改革的任务。

  ◆从制度建设维度上看,要形成支持现代化建设的新型生产关系

  制度建设是改革的一条主线,制度化是巩固改革成果的关键手段,要着力推动改革成果转化为相关制度。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实施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指引,加快建立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这是2025年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总要求。对此,国企今年必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评价实施细则,这是2025年必须完成的标志性工程。要考虑怎么建立“基础指标+特色指标”的差异化考核体系,以及在考核总分中提升改革成效评估权重的占比。

  二是建立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这是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核心工程。当前,国有企业正在经历从单纯重效率效益到效率效益与功能作用并重的深刻转变。国企服务国家战略的要求被广泛认知,但长期缺乏系统性评估机制,现有考核体系对战略使命的引导不足。2025年全面推行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的综合评价体系转型升级,推动国企从“经营中心”向“国家战略载体”转型,为接下来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提供制度保障。

  三是细化国企类型并分类施策构建评价标准,这是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基础性工程。从现在商业类、公益类等粗放分类细化为如下国企分类:战略安全类、行业引领类、民生保障类、科技创新类、资本运营类、特殊功能类。做好这项工作,对优化经济结构、提升整体经济运行效率、推动国有企业核心功能的巩固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是推动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关键一着”。

  四是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的产业结构指引,这是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引领性工程。以政府指引、市场推动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持续有效推进,实际上是“十四五”规划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也仍然是“十五五”规划的重要任务。结构调整是一项持续推进的长期任务,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国有经济的产业布局结构甚至区域布局结构需要相应作出调整,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同时要建立一个布局结构调整长效机制,动态发布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指引。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到国企改革时,开篇第一句话就是“有效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这意味着国企改革不仅要在微观层面推动企业增强活力,更要在宏观层面优化经济结构,提升整体经济运行效率,推动国有企业核心功能,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国资力量。因此,我认为,2025年的国企改革包括功能性改革、体制机制型改革、经济增长型改革、发展型改革,这些改革的全面落实和分步推进将成为2025年国企使命担当、焕发活力、新质突破的内生动力,让国企真正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国之大器、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