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风斗,其乐无穷!(附图片) |
——“永盛”轮再赴南极行侧记 |
发布日期:2025-03-21 作者:肖一郎 字号:[ 大 中 小 ] |
现场直击 2024年11月20日,随着一声汽笛长鸣,中远海运特运所属“永盛”轮从江苏张家港启航,满载355件近16000立方的秦岭站配套设施建设物资驶向南极大陆,开启了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保障物资运输任务的征程。 8年前,“永盛”轮首航南极;8年后,这艘2万吨冰级多用途船肩负着为秦岭站输送保障物资的重任,再次鏖战冰雪南极。这也是继2023年“天惠”轮圆满完成第40次南极考察任务后,中远海运的大船第二次为我国南极考察保驾护航。 从北纬32°到南纬75°,近7800海里的风雪航程,“永盛”轮船员踏出了坚定而有力的足迹。 冰海会师,破译“魔鬼西风带” 南极征途并非一帆风顺,变幻莫测的天气成为了本次任务最大的“拦路虎”。西风带位于南纬35°~65°的海域,常年气旋肆虐,浪高可达6米以上,人称“魔鬼西风带”。顺利通过的关键在于做好气象研判、把握气旋间的窗口,但气象预报并非每次都准确无误。2024年12月14日,“永盛”轮进入西风带后,船位东侧的气旋行进速度突然加快,而船速受风浪影响不断下降,如果按原计划强行穿越,将会与11级狂风正面遭遇。为确保安全,船岸团队果断决定掉头北上,在新西兰CAMPBELL岛先行避风。避风期间,船岸通过对气象信息的反复分析研判,终于在12月18日寻到了又一空档期。4天后,“永盛”轮抓住短暂“窗口期”再次南下。这一次,“魔鬼”终于展露温柔一面——风浪渐息,“永盛”轮在两个气旋间的空隙平稳航行,缓缓驶过西风带。 12月21日,适逢冬至,“永盛”轮顺利穿越“咆哮西风带”,与“雪龙2”号在南纬60°胜利会师。1999年末出生的三副程芝千是船上最年轻的船员,接到南极任务时,刚过完25周岁生日。“与‘雪龙2’号会合后,近旁的鲸鱼喷起一股股水柱,冰凉的微风带来南极的问候,穿越西风带的疲惫在此刻一扫而空。”他对自己的南极初体验印象深刻。会师后,两船鸣笛相和,船员隔空致意。“恰好‘雪龙2’号船长还是去年那一位,我们对彼此和冰区航行的操作流程都十分熟悉,当高频电话里传出熟悉的声音,我们就知道这次任务‘稳了’。”去年的“天惠”轮船长,也是今年“永盛”轮随船船长的潘照强回忆道。短暂的寒暄过后,两船一同穿越冰区驶向近在咫尺的南极大陆。 伺“风”而动,重构卸货时间轴 真正的硬仗在罗斯海打响。“第一天给‘雪龙2’号驳油时,我们的船到码头只有短短800米的航程,但由于风大,驳油的摩托艇硬生生开了2个小时,油箱都跑空了!”12月25日,“永盛”轮载着本次任务的领队王继国船长和船员们抵达作业海域,却迎面撞上南极大陆的“下马威”。 这次计划卸货时间比上一次晚了20天,穿越冰区变得容易很多,但南极的天气截然不同:7级以上狂风几乎每日肆虐,最大风速甚至达到74节/时。同时,海底鹅卵石底质导致船舶频繁走锚。“南极这边的天气每年都不同,且充满特殊性,导致其变化无法预测,实际情况往往会和气象预报有较大出入。但不到20天的时间里走锚12次也是我航海生涯的头一遭。”曾随“永盛”轮来过一次南极的随船船长商瑞坦言:从未见过如此“狂暴”的南极大陆。 本次南极行,“永盛”轮配员数有所减少,加上当地天气恶劣得多,每当风暴来临,浪涌和浮冰的撞击让船身摇摆不定,卸货作业被迫中断,严重影响进度。“按照最初每天12小时作业的计划,我们没办法赶在今年1月23日前回航,航道上的冰层就会重新冻上,需要‘雪龙2’号再次领航破冰。”计划赶不上变化,南极的天气变化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王继国船长决定跟风浪抢时间。虽然狂风每日肆虐,但每次狂风之间会有几个小时空隙,这便是“永盛”轮作业的窗口期!王船长将最初的作业班组一分为二,20名船员编为6组,每6个小时轮换一次,24小时轮班,一旦风浪稍平静便立刻开始卸货作业。 尽管工作量大了,休息时间少了,新的作业方式却得到了全体船员一致支持:“多干点好,这边正处于极昼,24小时几乎都是白天,如果活干少了,我们反而睡不着。”虽然有不少船员是第一次登上“永盛”轮,但“开拓创新,爱岗敬业”的“永盛精神”已不知不觉刻在了每个人的骨子里。为弥补人力缺口,船上还向秦岭站借了一批工作人员登船支援,经紧急培训后投入挂钩、带缆等工作。 由于站上的气象监测站还未完全建成,只能预测未来2-3小时的天气。当天气恶劣无法作业的时候,停留在秦岭站的船员们就会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骚扰”气象中心的专家们,询问天气好转的时机,以至于站上的气象专家小马开玩笑说,自己都快被船员们问“疯”了。 “今年码头的避风湾被雪完全冻住了,每次遇到风浪,原本停靠在避风湾的驳船都需要吊回船上,驳船组的工作量大增。和领队商量之后,我决定也一同操挺。”为了满足24小时作业的要求,原本负责驳船组货物安全的随船船长汪少卫主动请缨驾驶大驳船驳运货物,没有操艇经验的他在连续高强度作业后迅速上手。在他的带领下,海况一旦良好,驳船组便利用小驳船机动灵活的优势,穿梭于大船卸货点之间快速卸货;风浪较大时,则借助大驳船稳定性强的优势进行转运,尽量避免作业中断。通过“大船为主,小船为辅”的战术,“永盛”轮最大程度规避风浪影响,一点一滴、分秒必争地抢回了宝贵的卸货时间。 战风斗雪,铸就极地新航标 2025年1月8日18时08分,最后一件货物安全离船驳运至秦岭站。14天内,“永盛”轮在南极大风中拼出了卸运355件、5459吨物资的“特运速度”,“开拓创新,爱岗奉献”的“永盛精神”再次闪耀冰雪南极。 南极的风雪记录着中远海运人的坚韧,“永盛”的航迹,标注着极地科考的坐标。当被问及哪一次南极作业条件最恶劣时,几名曾有过南极卸货经验的船员异口同声道:“这一次!”最难忘的作业经历又是哪一次呢?“也还是这一次!”——14天的并肩作战成为了全体“永盛”船员心里一段弥足珍贵的回忆。 1月14日,“永盛”轮装载96件回运物资挥手告别秦岭站,远处的企鹅成群掠过浮冰,仿佛也来送行。这场跨越南北半球、直面极地狂风严寒的征途就此告一段落,再战南极的“极地先锋”没有辜负重托。归航途中,政委陈品龙在日志中写道:“南极梦圆,但征程未尽。只要祖国需要,‘永盛精神’永远在冰海闪耀。” “更好地认识极地、保护极地、利用极地”——在祝贺中国南极秦岭站建成并投入使用的贺信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殷切期望。极地老兵“永盛”轮与船员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以开拓为楫、以奉献为帆,持续在推动极地事业发展的航道上破浪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