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下国际航运业发展新思路(附编者按)
发布日期:2025-01-24   作者:朱建华   字号:[ ]

  权威观点

  编者按:

  在全球绿色转型的关键时期,国际航运业的减排行动不仅关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更对全球气候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在“欧盟航运碳税燃料政策解析及应对”研讨会上,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朱建华在演讲中深入探讨了“双碳”目标下国际航运业的减排趋势、政策影响以及实现路径。朱建华不仅分析了国际海事组织(IMO)和各国政府的减排政策及其潜在影响,还提出了技术减排与灵活履约机制相结合的创新思路。以下为其演讲内容,有节选。

  ◆国际航运业减排的趋势及相关政策

  气候变化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为应对气候变化,174个缔约方签署了《巴黎协定》,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摄氏度内,54个国家宣布了碳达峰的目标,140个国家宣布了净零排放的目标。有多个相关国际法案相继出台,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欧盟发布的欧洲绿色协议。其通过提出一揽子计划,确保2030年欧盟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至少55%。中国政府也提出了“双碳”目标,为我们行业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

  气候变化问题给国际航运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国际海事组织(IMO)已经制定了国际海运减排时间表,2023年7月召开的国际海事组织的MEPC 80会议,通过了《2023年船舶温室气体减排战略》,提出到2030年减少20%、2040年减少70%、2050年前后实现国际航运业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的目标,并引入了现有船舶能效指数,碳排放指数,预计2026年全球半数以上现有的运营船舶在评级之后可能面临退役的风险。此外,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及欧盟的海运燃料条例等与行业高度关联的脱碳法案的措施也相继出台。

  为了实现这个减排目标,IMO制定了一揽子的中期减排措施,也就是IMO的净零框架。这些措施将于2025年4月被批准,目的在于推动国际航运业能源转型。这些框架主要是两个因素:一是技术要素,二是经济要素。技术要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目标型的燃料标准,二是履约机制。各国对制定燃料标准的必要性和基本机制已达成共识,但是在标准的严格程度和灵活合规履约方式上存在较大分歧。经济要素方面,各国采取温室气体排放定价手段来支持能源转型,建立专门的基金进行管理和分配,以提供相应的激励,并帮助发展中国家进行能力建设。但是在激励措施的范围、资格等方面也同样存在较大分歧。

  ◆国际航运业减排政策的影响及利弊分析

  制定和实施减排措施可以有效促使航运企业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的进程,主要表现为,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提升船队运营管理水平和船舶的能效水平,有利于促进船舶制造业技术进步和绿色低碳转型升级,从而从源头上、根本上减少碳排放。从各国这些减排措施的分歧来看,世界各国对航运业脱碳的步伐应该迈多快、标准应该定多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的观点。

  现阶段下低碳零碳燃料的相关制造技术尚不成熟,相关标准规范体系尚不健全,绿色燃料的产能不足,在技术、管理、燃料供应等各方面都不成熟的情况下,现有的政策在落实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建议不宜操之过急,也就是方向正确,但是步伐要控制适当,不要把标准定得太高,或者让航运业承担绿色能源全生命周期的排放责任和成本。

  作为国际贸易最重要的参与者之一,美国在绿色能源转型方面的态度对国际航运业脱碳影响是非常深刻的。随着特朗普在1月20日的正式就任,预计美国会减缓绿色能源转型的步伐,因为特朗普对气候变化一直持怀疑的态度。我们判断特朗普上台后会减缓全球治理的步伐,或者改变当今世界绿色转型的趋势和能源供应的格局。

  ◆国际航运业减排的思路和分析

  从IMO净零框架技术要素的角度来看,行业减排的大体思路有两个方面。一是技术减排,就是尽量满足IMO净零框架的物料燃料标准。二是合理使用替代履约机制,为船舶提供了灵活合规的方式,给IMO大部分的国家认可使用灵活合规的方式就是允许一定条件下实施联合履约,允许碳配额的盈利单位进行碳交易或者是进行储存。

  技术减排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需要航运业在技术层面进行创新与变革。中国航运业为此做出了很多努力,积极采取诸如改进发动机加装节碳装置,加快国际航线船舶设施改造等技术提升措施,以及统筹航线组织、应用气象导航、船舶能效监管平台等。从长远看,清洁能源的应用是技术减排的关键所在。随着船舶燃料的低碳化、零碳化,应该说通过零碳低碳化燃料使用,是解决碳排放的最终途径。

  但是想跨越“碳门槛”是一件有难度的事情,技术减排面临着成本问题:一方面船舶节能减排的关键配套设施,生产改造的成本较高;另一方面清洁能源的生产和应用短期内需要巨大的投资。目前清洁能源种类的选择还没有定论,无论是欧盟的可再生能源指令,还是IMO的净零框架,其目标燃料标准对全生命周期要求都比较高,全球清洁能源的产量也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短期内,高昂的成本使得技术减排在经济上性价比不高。技术路线的不确定性使得国际航运企业在决策时犹豫不决。

  因此,我们要寻找新的思路和方法,以更经济、更高效的方式实现减排目标。我们认为采用灵活合规方式和替代履约机制,利用碳交易市场创建一个更大范围的碳排放平衡体系,可以为短期内实现航运业碳减排提供思路。

  国际碳排放市场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减排的重要工具之一,目前全球已有数十个碳排放交易的系统,覆盖了大约18%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和全球约1/3的人口。1997年京都议定书首次确定了碳交易的三种机制:一是国际排放贸易机制,二是联合履约机制,三是清洁发展机制。随着各国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增加,全球逐渐发展出了各区域层面的碳市场。例如欧盟的碳排放交易体系,美国的区域温室气体减排行动,还有中国的碳排放交易市场等。

  除了上述法律上强制性的碳市场,另外还有一些自愿性的碳市场,都是出于企业为了增加自己的品牌建设、履行社会责任的目的,而自愿主动采取的项目减排量交易行为,以实现碳减排碳中和。

  受全球广泛认可的碳信用标准,主要是由国际碳排放交易协会倡议的碳减排的核证标准,还有三个世界性组织开发的黄金标准,还有一些地区也进行了自愿碳抵消机制的建立,比如中国的国家核证自愿减排机制等等。

  实现“双碳”目标是全球性的挑战,也是历史性的机遇。国际航运业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责任有能力为实现这些目标做出我们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