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路上,工匠永不止步(附图片、编者按)
——记央企劳模、南粤工匠蔡连财
发布日期:2025-01-03   作者:吴小娴   字号:[ ]

  工匠精神

  编者按:每一个坚守岗位、勤勉工作的人,都是工匠精神的传承者和践行者。

  蔡连财,中远海运特运副总经理、高级船长,分管半潜船船队、货运技术、船舶、安全和采购管理等,是“蔡连财劳模创新工作室”(省级)带头人,曾获“中央企业劳动模范”“南粤工匠”等称号,交通运输部科技专家库成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20年4月29日,为进一步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充分发挥劳模示范引领作用,中远海运特运举行“蔡连财劳模工作室”揭牌仪式。

  “孜孜不倦,研究技术,攻关科技,解决经营发展难题”——这就是工作室的使命,以技术、管理、服务等创新为主要内容,致力于解决实际工作难题,把工匠精神的内涵落到实处。

  如今,蔡连财劳模创新工作室,成为中远海运特运最有活力的机构,也成为南粤工匠创新的靓丽窗口。

  在这扇窗前,一群充满灵感与创造力的人聚在一起。他们的思维如同无边的星空,充满了无限可能。正是在这里,一个个新项目被孵化,一条条技术方案得以诞生。

  海上绝活

  在海洋中安装大型设备一直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这主要是因为海洋环境条件复杂多变,恶劣的气候条件和海水的腐蚀性都为安装大型设备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因此,不仅需要设计坚固耐用的设备,以应对海洋的各种挑战,还需要充分了解海洋特性,选择合适位置进行安装,更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确保设备稳定和安全。

  海上大型设备安装技术,长期以来一直掌握在西方国家手中。技术之壁垒,如同一根刺,深深扎入中国航运企业心头。

  回想起新世纪初那几年,蔡连财记忆深刻:“公司半潜船装载工程技术对外依赖较高,从运输方案,到现场指导的港口船长、工程技术人员,由外方安排。一个方案高达数十万美元,半潜船盈利能力薄弱不堪。”

  中远海运特运开始奋起直追。2011年6月,公司整合货运技术、港口船长、货运监督三个模块资源,调集技术骨干和技术能手,组建成立了亚洲船公司第一个货运技术中心,负责货物装卸方案设计、货物配载、监装、监卸等工作,特别是为海工产品、成套设备和重大件货物的装卸和运输提供专业技术保障。这个货运技术中心,正是“蔡连财劳模创新工作室”这颗种子生根发芽的地方。

  夜幕过后,黎明将至。货运技术中心成立后崭露头角。2014年6月用5万吨半潜船祥瑞口轮,首次成功完成超重大石油平台DP定位安装。这一壮举创造了当时全球5万吨级半潜船侧向滚装货物最重、DP定位安装货物最重等多项新纪录。

  首次技术成功,是一个里程碑。然而,真正的奋进者,是不会停滞不前的。2017年2月,货运技术中心团体奋战,指挥10万吨级半潜船新光华轮成功装载31740吨的“希望6号”平台,创造了公司半潜船队装运单件货物最重、圆筒型货物体积最大的双纪录。此时,正值全国两会期间,中央电视台两会专栏“点赞中国”,隆重报道这条创纪录的运输任务:“新光华号能负重10万吨漂洋过海,拖走3万吨的海上平台,只需要三成气力。它一出世,咱就再也不用花大价钱雇国外的货轮了。”

  中远海运特运在激烈行业中脱颖而出,实现了从花钱请人做技术方案,到自主设计方案的转变。但,这支团队并不止步于此,他们渴望成为行业的领军者,致力于开创海上平台安装的全新创新方式。

  这项技术被赋予了一个独特的名称:海洋平台高精度动态定位安装技术。

  蔡连财解释:“这项解决方案的技术集成度极高,融合了动力定位操作技术、混合排压载技术、环境感知和预警技术、船货异构协调技术等多项关键基础技术。”

  时间来到2021年,海洋平台正朝着大型化、模块化的方向发展,重量不断攀升。传统大型平台安装方式在此形势下,显得力不从心:平台与船舶的不协调,安装方式与海底管线的冲突,安装过程的对接与载荷转移等等问题,都是国际海洋工程领域的难题。此时此刻,“蔡连财劳模创新工作室”已经成立,正在风起云涌中蓄势待发。

  蔡连财率先提出,要依托动力定位、精准的运动感知和环境感知,以及快速排压载系统等先进技术,实现浮托安装期间快速、安全、准确地将海洋平台安置在导管架上。这就是动力定位系统的主体内核,也包括其他辅助定位手段,如碰垫缓冲和桩腿对接等辅助系统。这种高精度动态定位安装技术以其零干涉、无水深限制、快速性和稳定性等优势,已成为业内最为安全高效的海上平台安装方式之一。

  为了解决海上平台重量不断增加的问题,蔡连财还带领团队研发了船货联合分析的解决方案,即采用外飘式浮力柜和甲板连续滑道设计,提高船舶在大倾角时的稳定性,提升操作安全水平。越来越多样的海上平台类型,使得船货协调难题愈发突出,通常需要大量钢材作为过渡结构来解决。因此,蔡连财工作室研发了可重复使用的通用型平台支撑结构,大大节省了钢结构成本,推动了绿色航运和低碳技术的应用。此外,为了解决海上万吨级平台快速施工的挑战,项目还推出了基于潮汐补偿和重力补偿的混合排压载技术,极大地缩短了大型模块滚装上船和浮托安装所需的作业时间。

  如今,借助高精度动态定位技术,中远海运特运已成功完成18个油气和风电平台的动态定位安装工作,项目成果应用场景遍及全球多个海域,推动了我国海洋装备的自主研发和产业数字化转型,也彻底打破了国际海上安装业务长期被发达国家公司垄断的局面,还为公司带来了重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和国际影响力。

  幕后英雄

  现代汽车,作为城市生活的重要交通工具,穿梭于城市大街小巷。引擎轰鸣,车轮滚动,那是都市的脉搏,是繁华与活力的气息。

  然而,汽车的故事远不止于此。国内汽车如何走出国门,如何穿越大洋抵达世界各地?这里的故事,与蔡连财劳模创新工作室团队密不可分。

  近年来,中国汽车出口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然而与之相对的是国内专业汽车船运力不足,积压在港口的汽车,一排排,黑压压,守望远方,渴望远航。

  与之相对应,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纸浆进口国,对纸浆海运需求日益增长,因此,中远海运特运积极应对,先后定造20多艘多用途纸浆船,运力充沛。有这样一支强大的纸浆船队,何不考虑用纸浆船将汽车运往海外呢?去程运商品车,回程装纸浆,这是稳定的双向货源。

  中远海运特运敏锐嗅到机遇的芳香。2022年1月,公司提出,商品车出口市场需求旺盛,而且还会持续增长,想想办法,怎么利用现有船队,安全又高效,把汽车运出去。蔡连财立即行动起来,带领工作室团队着手进行车辆框架的技术开发、设计优化、产品试制、装卸设计及框架产品监造等工作。

  6.2万吨多用途纸浆船,船舱长27.03米,设计怎们样的框架,才能充分利用舱容?大家提出搭配使用48尺折叠框架+40尺集装箱。经过计算船型、舱型、车辆尺寸后,48英尺可折叠商品车专用框架的基本参数很快确定下来。

  从尺寸上看,这种框架高度可以在船舱内堆叠8层。如果把48尺折叠框架与40尺集装箱搭配使用,与仅平装2排40尺集装箱相比,整船的装载量能提高50%。

  从外观上看,这种框架由一个底板和两侧两个直立的方形架子组成,可平放三辆汽车。船从国外回程时,可以把框架折叠堆放,不占空间,这样纸浆船可干回老本行。

  从使用上看,这种框架的装卸、堆叠、固定完全参照集装箱作业方式,既保证了安全性,又兼顾操作的便利性和成本。任何有货舱的船都可以靠它实现“改行”;任何有集装箱吊具的码头都可以化身“汽车码头”。

  2022年5月,第一个框架样品出炉后,蔡连财工作室十几个人激动不已,跑到佛山三水一处停车场进行测试。为了模拟海上颠簸,他们将3辆汽车装载折叠框架上,由拖头车在坑洼不平的地面上来回行驶。几轮测试结果表明,这折叠框架符合汽车海运要求。这一关键性进展,让整个团队在雨中尽情欢呼。

  很快,第一批48尺可折叠商品车专用框架按时按质交付到太仓港。

  2022年8月18日,太仓港晴空万里,海面波光粼粼,繁忙的景象一览无余。只见中远海运智慧”轮缓缓驶来,准备正式利用框专用架装载商品车出口。码头边,一辆辆汽车有序开进专用框架,码头工人穿梭其中,细心绑扎固定。船舶吊臂活跃起来,像巨龙展翅,将平装3台汽车的框架一个个吊入船舱。

  随着最后一个框架被稳妥叠进船舱,装载工作结束了。船舶吊臂缓缓放下,船舱内1100多辆汽车,稳稳固定在框架上,一层又一层得叠放,一排又一排得摆放,即将跟随船舶,驶向南美。

  这一刻,48尺可折叠商品车专用框架,成为了焦点,每个参与者,都沐浴在自豪和骄傲之中。

  共同奔赴

  作为工匠们学习交流、攻坚克难实践平台和创新基地,一个好的创新工作室应该是什么样的?

  自蔡连财工作室创建以来,蔡连财和他的团队,都在思索这样一个问题。

  有人说:“制度健全、经费支持、管理成熟,是基础。”中远海运特运工会秉持此理念,在工作室建设、经费支持、组织观摩、沟通交流等方面提供精心指导与大力支持,同时向集团工会、省海员工会、省总工会申请推荐,向相关媒体报道工作室活动。如今,蔡连财工作室已荣获广东省工人先锋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工人先锋号等殊荣,光彩夺目。

  有人说:“应该是一个充满创意和活力的地方。”于是,蔡连财提出:“创新,就是每天再改进一点;创新,就是每天再进步一点;创新,就是每天再突破一点。”数十项科技项目及技术攻关,一个接着一个成功落地:研发船舶吊梁吊具,获得吊梁领域5项实用新型专利;研制船吊操作模拟培训系统,填补我国重吊船操吊人员模拟培训领域空白;研究双半潜船拆卸海上平台技术,取得了“多船多目标近距离精确定位技术”重要成果,解决多船协同行业难题……这是对创新的坚持与追求。

  还有人说:“一个出色的领头雁,一个成长成才的平台,让每位员工都能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施展空间。”大家纷纷点头赞同。因为工作室的领衔人蔡连财,就是一位杰出的人物,他不仅是中央企业的劳模,还享有国务院特别津贴,更荣获了第七届“南粤工匠”称号。

  在特种货运技术和特种船关键货运设备研发领域,蔡连财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影响和激励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年轻时的他,在船完成工作的同时,苦学专业知识,爱上电脑编程,先后开发出恒向线计算、测天定位计算等系列航海专用小软件。他更是应用自学的VB语言,成功开发出半潜船滑装大型平台实时通讯软件CAI-LINK,极大提高半潜船滑装作业工作效率。当时一位外国专家私底下提醒他快去注册版权。蔡连财对此付之一笑,指了指胸前的党徽说:“从入党那一刻起,我已把为党的事业做贡献,作为自己毕生追求。”

  在蔡连财的带领下,工作室不仅完成了各项研发任务,也让每个成员的才华得到了充分发挥,每个人都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和价值。自工作室创建成立以来,工作室取得了丰硕成果:骨干成员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3项,获得省部级荣誉2项,提交发明专利申请6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8项,获得软件著作权2项,发表专著2本,科技论文7篇……

  可见,一个好的创新工作室,从来就不是个人的一腔孤勇,而是所有人的共同奔赴。这里既是技术革新的孵化器,也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注重技艺传承和新一代工匠的茁壮成长。当然,创新,也不是某个人的孤军奋战,而是一场团队间的接力长跑。在这场没有终点的接力赛中,工匠们永不止步。

2003年7月,泰安口第4航次,蔡连财BRA平台海上安装时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