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过印度洋 |
发布日期:2024-12-13 作者:王宽 字号:[ 大 中 小 ] |
生活潮 跑船有两怕:一怕船摇,二怕吃不好。单说船摇。世界海域内有几个有名的狂风恶浪区:冬季北大西洋的比斯开湾、冬季冷高压吹过的中国沿海、著名的好望角、南美南端的合恩角等,但我想,要论狂风恶浪之首还得是印度洋。夏季的印度洋盛行西南季风,加上涌浪的影响,船舶往往要摇晃十余天才能通过,可以说是海员的噩梦。 每年七月初到八月末,印度洋上风力最大时常常形成烈风并伴随着暴雨,由风暴带动起来的涌浪时常达到3-4米,甚至更高。印度洋上的习惯航线多为东西行,为了避免季风的影响,船舶多选择走赤道低纬度,以期尽可能避开冲击——即便如此,印度洋的季风仍让人望而生畏。 我轮从南非德班装精铜矿回国。根据气导分析,决定经莫桑比克海峡北上,出海峡低纬东行开往马六甲海峡,相较于直接从德班经毛里求斯直达马六甲海峡,这样能最大限度避开印度洋的大浪。但是,船舶航经莫桑比克海峡时,涌浪的感觉已逐渐加强,在马达加斯加北部转向后,更是直接受到3米高涌浪的“热情”招待。 船在海里就像一个“酒鬼”,船头拍起的碎浪不断拍打到驾驶台的舷窗,冲击力之大、来势之猛让人一时间无所适从。听,房间里噼里啪啦,不知哪里冒出来的一瓶水或者一个水果和墙壁“亲密接触”;看,实习生小伙子和平时蹦蹦跳跳的模样不太一样,食欲下降,脸色也变了,看来是缴械“投降”了。去餐厅吃饭的人减少了,甲板也暂停了外出作业,任由印度洋的海水肆意涌上甲板,腐蚀我们的船壳。 装矿船重心低,横摇周期比较短,不到10秒。频繁的横摇迫使身体每时每刻都在保持平衡,就算在床铺上躺着,都要时不时扶住护木,生怕被摇下去。驾驶台的当值人员最遭罪,不仅要手握栏杆以防被甩飞,更要面对海浪带来的视觉冲击,看着劲风将浪头撕裂成“白线”,暗黑色的海水翻滚着、怒吼着……水手小马感叹,游乐园的海盗船也不过如此。 长时间、高频率的船舶摇晃对海员身心是个巨大的考验。即将退休的机工长和大海打了一辈子交道,还是无法接纳印度洋的季风,晚上总是待在餐厅看电视转移注意力。用电脑办公的船员也少了些,坐着打字真的需要技巧,一不留神键盘就飞了出去,椅子也会跟着摇摆的节奏滑动。 从马达加斯加到马六甲海峡需要航行11天,纵摇、横摇,甚至还有几天是多维运动,无法想象早年间驾驭帆船的航海家是怎么应对这种天气的。偶尔有一阵不摇的间隙,竟会产生错觉,以为坏天气过去了。可高兴不了几分钟,新一波的涌浪便浇熄了我们的一厢情愿。 船舶就这么颠着摇着过了塞舌尔群岛,过了马尔代夫,经过赤道,过了斯里兰卡。涌浪来向从东南变为南再变为西南,在抵达苏门答腊岛的前两天,终于开始顺浪航行了,涌也逐渐小了起来。 连日洗礼之下,大家也习惯了这种状态,话题也从天气转移开来,脸上又恢复了生机,餐厅也恢复了热闹。“好天气总是悄悄地来”——这话说得没错。一觉醒来,感觉不到船摇了,稳得不可思议。拉开窗帘,远处的海面上船只多了起来。 原来,夜里船已驶入马六甲海峡,我们又一次“摇”过了印度洋。 【作者单位:中远海运特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