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教书 薪火相传(附图片) |
发布日期:2024-11-08 作者:张彩霞 李志豪 字号:[ 大 中 小 ] |
书海信步 我喜欢读书,也喜欢教书。作为一个人文学科的老师,有时会忍不住窃喜,自己是多么幸运啊,个人爱好和职业选择恰好统一起来了。 喜欢读书要感谢小时候老师和家长培养的习惯。我小学四、五年级,语文老师是一位从书香门第走出来的青年人,据说其父母都是名牌大学的教授。受到十年动乱的影响,他没机会读大学,先是作为知青上山下乡,后来到了我们这个小地方教书。虽然命运坎坷,但他的眼光要远胜过他人。当然这一点是我日后才明白的,当时年龄小,啥也不懂,只知道老师开家长会时和我妈说要鼓励孩子多看书。我妈细问要看什么书,老师说都行,只要是公开出版发行的,多多益善,甚至还随手拿出他订阅的《小说月报》《十月》之类的文学期刊,让我妈妈拿回家给我看。我妈很吃惊,10岁出头的孩子能看这些书?不过妈妈自此真是放手让我看各种书,从《少年文艺》《儿童文学》,到《十月》《钟山》,从中国的民间故事、唐诗宋词到《简爱》《茶花女》《三个火枪手》等外国文学……不仅如此,妈妈每到寒暑假就带着我去她单位的图书室去借书。我的印象中,她的同事们都挺吃惊的,怎么让小孩看那么多大人书?妈妈就笑着搬出语文老师的理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看懂多少算多少,多接触人家的优秀语言,慢慢就会提高了。” 就这样,我的阅读习惯自然而然地养成了,而且看得极其宽泛,只要是正规出版的,闲书、杂书一律来者不拒。大量读书也成了我学生时代寒暑假的标配,由此产生的好处也慢慢显现出来——我的语文成绩一直很好,而且学得轻松自在、游刃有余。在上了当地最好的高中后,被理科拖了后腿的我唯有语文成绩在级部名列前茅,那些考进北大、清华的学霸们对我的作文一直佩服有加。 上了大学后,我明白了大量阅读其实是宝贵的思维训练和语感训练。读书、思考、写作是三位一体的,爱读书必然爱思考。生年不满百,一个人的阅历总是有限,但是借助阅读就能大大拓展自己的视野,正如庄子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书籍帮助我们在有限的生命里获得更多的思考和借鉴。读书触发思考,而思考又触发表达的欲望,于是以我手写我口、写我心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再后来,我选择进入高校当一名老师,我坚信这是适合我的工作,也是我想要的生活方式。我很高兴,事实证明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能把赖以谋生的工作和个人的兴趣爱好融为一体,真的是人生一大幸事。 老师作为人类优秀文化的传播者,使命神圣、责任重大,所以自身积累非常重要,陶行知先生归纳的“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实在是一语中的。“经师易求,人师难遇”,老师其实也担负着引导学生求真、向善、向美,实现知、情、意平衡的光荣任务。如此重要的使命,老师作为从业者,怎能疏懒、懈怠呢?“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此话不仅是用来教育学生的,更应该是身为老师的自我勉励! 作为教师,感觉阅读对我的帮助不仅仅是在知识积累方面,更加体现在宽容博爱的情怀上。书看得多了,思考得多了,最终觉得人文学科有一个共同的精神指向,就是对真善美的追求。其中真是善和美的重要前提,求真往往意味着接纳多元化的存在。接纳多元,尊重多元,我们才能在教书育人中做到不功利、不狭隘,才能把教书由简单的知识传承提升到爱的教育。孟子的时代,教育是刚刚产生脑体分工之后的一个绝对高大上的社会选择,所以他说“得天下英才教育之”。如今大众教育蓬勃发展,教育不是精英人士的特权,那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不够优秀的孩子一样需要有人帮助,帮助他们变得更好。老师先有了宽容之心、仁爱之心,才能更好地投入教育,才能“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 生活、读书、新知,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三联书店的这个解读。作为老师,我在这三者的基础上又加上了一个“分享”。爱生活、爱读书,从中得到新知识、新感悟,再把自己的收获及时分享、传递给学生,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我们读书,我们教书,就这样让人类的智慧之光、让时代积累的优秀传统永远地传承下去吧。 【作者单位:中远海运人才发展院】 ◎ 摄影/李志豪【广州中远海运(退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