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交流之“智”照亮数字化供应链创新之“光”(附图片) |
发布日期:2024-09-06 作者:龚昭华 字号:[ 大 中 小 ] |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在建设世界一流、迈向航运强国的道路上,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既有量的增长,更有质的提升。 聚焦集团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在中远海运欧洲公司的大力支持下,上海集运于2023年11月,派出营销团队、供应链团队陈乐康和马浩宇两位年轻的业务骨干赴欧洲七国进行为期3个月的交流。所到之处,他们不仅学习了解集团在欧洲各国家公司的先进管理理念和操作流程,还向海外兄弟公司和客户宣传了上海集运,宣传了上海口岸全链产品,宣传了长三角地区供应链通道。更令人欣喜的是,他们在比利时期间,推动了上海集运数字化供应链海外仓储项目零的突破。 口岸+海外,让人才交流跨境出海。上海集运内部的岗位交流,乃至与集运总部的业务交流已经成为常态,但集运下属口岸公司还从未有过向海外公司外派人员进行交流的先例。在欧洲公司傅向阳董事长的主导和亲自推动下,上海集运率先完成了口岸人员的第一次跨境出海。上海集运基层业务骨干有机会亲临第一现场,了解欧洲各国家公司的企业架构、运营模式、具体业务操作等情况。第一要务做到推介集运供应链组合产品、外贸电商产品及上海集运公路、海铁、仓储和关务等特色产品。第一时间聆听欧洲客户对于上海集运的服务需求及优化意见。牢牢把握数字化发展的第一追求,取长补短找差距,明确上海集运推进数字化供应链的战略转型的方向和奋斗目标。 当下+长远,在使用中培养,在培养中使用。十年前,习近平总书记飞往新亚欧大陆桥另一端,在欧洲学院演讲时提到“我这次欧洲之行,就是希望同欧洲朋友一道,在亚欧大陆架起一座友谊和合作之桥。” 如今,上海集运携手欧洲公司积极落实集团集运干部人才战略,加强人才国际交流,特别是将青年放在国际舞台上,放在全链项目一线中挑大梁、当主角,在中欧之间架起一座营销合作之桥、服务链接之桥、改革进步之桥。3个月海外工作时光,既是交流又是培训,既吸取了欧洲公司的优秀管理经验,又对比了上海集运在数字化建设方面的不足,既放眼世界,也取得了丰硕的业务战果。在一次次不分黑夜白天的沟通中,两位业务骨干和苏州经营片区常熟公司一起完成西行合作客户普瑞特(Praesidiad)旗下子公司BETAFENCE的中欧全程物流服务,特别是与比利时仓储供应商签署背靠背三方合作协议,完成货物到港后的监管、暂存、分拨、包装和运输服务,为上海集运海外仓储业务迈出坚实的第一步;协助上海口岸客服团队对接荷兰当地冷链重点物流服务商IAA GROUP,提升目的港换单效率,2024年合作箱量预计增加30%左右;在德国采埃孚客户现场连线德国公司客服团队和延伸服务团队,就客户德国36个内陆地区的PER-CARRIAGE方式与INLAND成本进行一对一协商,既完成服务条款从CY-CY到DR-CY的飞跃,也实现了全年箱量3000TEU的增长。邮件中的互有往来,化成如今面对面交流,极大拉近了双方的距离,也为未来合作奠定了基础。 融合+创新,以新促老激发新动能。以新引质、向新而行。一直以来,“创新”精神深深镌刻在上海集运的发展基因中,仅过去一年,上海集运就结合口岸实际、客户需求和数字化供应链发展特点,以“一体化营运、垂直化管理、标准化产品”为抓手,在拖车报关、仓储内装、多元通道等一系列场景中推出了系列改革举措。但是,以往上海集运的创新举措多是围绕传统业务展开,“供应链”有余而“数字化”不足,执行力有余而精细化不足。此次青年骨干在海外交流过程中,起到了借他山之石,琢己身之玉的效果,青年人在认知、技能、理念上获得了快速成长。通过近距离学习德国、比利时两地兄弟公司的WMS系统和报价体系,再结合国内相关领域的业务开展和操作模式,带着总结出的本地化改进的思路和建议,回国后即着手向总部进行反馈,推动国内仓储系统的升级迭代;通过深入了解了西欧当地的企业文化、法制、习惯等,也为后续签约欧洲客户总结了不少有益经验;通过对比德国拖车公布费率的全面、精准、高效,发现自身在产品标准化、服务精准化方面存在不足,明确了努力方向。格局一新,思路一新,举措一新,此次海外交流体现了欧洲公司与上海集运对创新驱动和数字化供应链转型发展的坚定选择,也为人才培养开启了新的思路,从传统的“以老带新”逐步叠加“以新促老”的方式,在深度学习和互相启发的过程中快速积累,也为企业未来构建海外延伸业务持久合作、推动集团集运高质量发展贡献坚实基础。 全球化日益深入的时代背景下,航运市场的设计者们也由单一服务向多元模式加速转变。未来道路上,集团的海内外公司还将积极响应加快建设世界一流航运科技企业对干部人才工作的任务要求,持续致力于国际化、复合型、数字化供应链人才的培养使用这一固本之举,扎根各自的发展热土,努力成为建设的“链接者”、口岸的“先锋队”和改革的“生力军”。 (作者单位系上海集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