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看书·品书(附图片)
发布日期:2024-08-23   作者:陈晓华 商超   字号:[ ]

  书海信步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习惯了晚饭后拿起手机,刷刷资讯,看看视频。不知不觉,夜就深了,内心却总有种说不出的空虚和茫然。直到有一天,看到才一岁的宝宝自己去书橱里搬出绘本,津津有味地翻看,才恍然,自己已经好久没有翻过书了。反思,然后尝试开始阅读。

  都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同样地,习惯了两分钟读完一本名著、三个片段看完一部电影,被快餐文化喂养久了,好像很难再找回那种如饥似渴读书的状态了。犹记得年少时,家里的书桌除了课本,只有少得可怜的几本课外书。有个暑假,在小镇的书摊上,淘到几本论斤卖的名著,我躲在自己的房间里,早起也看,晚上也看。中午是从来舍不得午睡的,伴着窗外阵阵高亢的蝉鸣,一字一句地品读着那些有趣的文字。就仿佛若虫(蝉的幼年)在努力吸食树根里的汁液,期待能早日钻出地面,我也在努力去汲取书里的营养,向往着外面更大更广阔的世界。那个求知若渴的我啊,仿佛回不去了。

  我的经历告诉我应该读书,因为书能充实你的世界,照亮你的人生,指引你走向不一样的道路。读什么?怎么读?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樊登读书APP(现已更名帆书APP)。我发现,每天步行上班的路上,正是听书的好时机。于是,我一口气买了两年的樊登讲书会员,坚持每天听书,争取每周听完一本。听书,听的是书的概要和核心观点,但是文字之美还是要通过读原著来细细品味。樊登讲书,让我知道了我想读什么书,在这个基础上,我开始购买实体书。

  我最先读的是陶勇医生的《自造》。有人说,如果你感觉人生太难,就去医院看看。也因此,我一直对医生这个群体,抱着很大的好奇心,我想知道,在日复一日地接诊就诊中、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眼里,世界是什么样子的。那一期的樊登讲书,陶勇医生也到场了,平和稳定的情绪、专业又不失风趣的谈吐引发了我对这本书的兴趣。

  陶勇是北京朝阳医院眼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2020年的一场暴力伤医事件让他差点失去了生命,左手和前臂肌腱也因此断裂。陶勇却勇敢地面对考验,把经历打击后对人生的思考写成了文字,先后出版了《目光》《自造》等书,还通过艰难的手部复健,在三年后成功回到了手术台上。在《自造》这本书里,他记录了在医院的所见所闻所思,试图去告诉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应该怎么沉淀自我,“自造”幸福。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对农村母女,女儿患有白血病,并引发了眼部疾病。他们家庭困难,但是在治疗眼疾时愣是一分钱都没有花,药物是病友赞助的,注射器是医院资助的,医生是免费劳力,这些靠的是真心换真心。母亲会给医生送去自己做的特产美食,会在就诊期间忙前忙后维护秩序,女儿在康复回家后还不忘时常问候医生,她们用一颗真心自造了幸福的生活。这本书告诉我,人生虽有坎坷,我们可以豁达从容地走过,自造人生的幸福。

  我还读了张泉的《荒野上的大师:中国考古百年纪》,讲述的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考古初创的故事。“一些知识分子逐渐意识到,中国欲求真正的复兴,必须追本溯源,厘清文明嬗变的轨迹,才能以古鉴今,重塑文明的新格局。”为此,他们前赴后继,在内忧外患、动荡不安的环境下走出书斋,走向荒野,克服重重困难,用脚步丈量大地,用镐头叩问历史,最终在地质学、考古学、建筑学等领域都取得了突出成就。周口店遗址、仰韶文化、安阳殷墟、唐代木构建筑就是在这一次次考古中发现的。

  今天,我们站在“北京人”头骨化石前,为中华民族的浩瀚历史感到自豪,却不知道25岁的贾兰坡时刻把骨头揣在口袋里,就为了能更好地认识和分辨每块骨头的名称和特点;今天,我们羡慕着梁思成、林徽因的缱绻爱情,却不知道他们是怎样风餐露宿地行走在寻访古建筑遗迹的征程中;今天,我们吟诵着“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却不知道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这些国学大师们是怎么用生命在捍卫“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书的封面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哪有什么黄金时代,从来都是勇毅者于深谷中劈出一线光明。”它告诉我,人生虽然短暂,我们可以勇毅前行,去追寻生命里的光。

  我还尝试着去读梭罗的《瓦尔登湖》。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在苦恼着怎么去更好地平衡工作和家庭。工作上的事情千头万绪,每天回到家,只想躺倒在床上。转眸间,却是蹒跚走路的孩子跌跌撞撞地扑过来,大眼睛忽闪着,全是对一整日不见的妈妈深深的眷恋,让我顿时充满了对孩子的愧疚,也有对生活的无奈和厌倦。也曾向往过“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却也只是疲惫时想想。我想看看,100多年前,梭罗是有着怎样的勇气为我们完成了这场生活实验——独自来到瓦尔登湖,生活了两年零两个月。

  1845年7月4日,梭罗住进了自己盖起来的湖边木屋,在这里观察、倾听、沉思。他认为人生应该做的事情,其中之一就是“不仅要观日出和黎明,如果可能,还要瞻仰大自然本身”。他在《声》这一篇里有着这样的描写:“我坐在阳光下的门前,从日出坐到正午,坐在松树,山核桃树和黄栌树中间,在没有打扰的寂寞与宁静之中,凝神沉思,那时鸟雀在四周歌唱,或默不作声地疾飞而过我的屋子,直到太阳照上我的西窗,或者远处公路上传来一些旅行者的车辆的辚辚声,提醒我时间的流逝。”这让我不禁叩问自己,有多久没有独坐了,有多久没有听见鸟叫的声音了。罗梭认为,普通人之所以累,是因为他们的欲望太多。这也警醒我们,人生负重前行,要学会给自己减负,我们源于自然,当要亲近自然。

  慢慢地,家里的书多了起来,放书的架子不够了。我又开始尝试微信读书APP上的电子书,还添置了电子书阅读器。但我发现,最喜欢的还是纸质书。听书、看书、品书,读书的形式不断在变,读书的意义却始终不变。我还是那个小镇姑娘,想借着巨人的肩膀,去认识世界,探寻人生。

  【作者单位:中远海运人才发展院】

◎ 摄影/商超【中远海运散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