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领航让航海人更安全 |
发布日期:2024-06-28 作者:钱锋 字号:[ 大 中 小 ] |
一艘排水量仅有1400吨的中国船,却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据多家媒体报道,今年3月,在辽宁大连,一支平均年龄40岁以下、由跨学科多专业组成的科研团队,正在打造世界领先的无人驾驶船。该船是我国首艘智能研究与实训两用船,可用于科学研究和教学,具备自动靠泊、智能避碰、自动感知行船环境与周围船只情况等功能。该船的下水,标志着无人/少人驾驶的智能船舶正在从纸上谈兵阶段进入实操阶段。 国际海事组织(IMO)将今年世界海员日的主题定为“海上安全,分享您的最佳提示”。目前,IMO正在积极研究自主航运监管框架,着手制定海上自主水面船舶规则。将上述两个话题结合起来,我们不禁联想到一些新问题:无人/少人驾驶的智能船舶是否真能保障海上航行安全与船员安全?智能时代的船员须具备怎样的素质和技能? 从智能船舶视角看,智能化及AI技术可助航船舶安全抵达大洋彼岸。一艘船舶从港口出发,通过自主、精确地导航,准确判断海上的环境和障碍物,同时根据风、浪、洋流情况,及时优化航行路径,最终安全抵达目的港自主靠泊。在这个过程中,非特殊情况下不需要船员干预,船舶可自动穿越茫茫大海,抵达大洋彼岸,这就是船舶智能驾驶系统带来的奇迹。此外,智能化及AI技术还可以协助打击海盗行为;借助AI增强海上状况识别能力,船员可全面了解周围水域的活动情况,从而及早规避海上的安全威胁。这样的智能船并非科幻,早在2022年5月,全球首艘智能型无人系统母船“珠海云”就在广州下水并开始实际运行。该船贯彻了“未来感”“无人系统保障”“绿色智能”三大设计理念,是一艘概念超前、世界领先、安全性能颇佳的科考船。应该说,随着智能化及AI技术的不断成熟,智能船舶的安全性毋庸置疑。 从船员视角看,智能化对船员的学习能力、技能掌握要求更高,因为智能化船舶依赖于高新技术和系统来提高效率及环境性能,提高船舶的安全性。智能化时代的船员是“含金量”“含新量”两者兼备的职业,且船员概念和界定也将发生很大的变化;他们不仅在少人船舶上工作,更有可能在岸上操控船舶。原来是几十人或几个人开一艘船,将来可能是一个人开几艘船(非复杂水域)。因此,他们需要具备跨学科知识储备能力、数据分析能力、技术学习适应能力、新技术思考能力、多任务处理能力以及网络安全操作能力,而这些能力最终将聚焦于一点,就是确保船舶运营高效及安全,即IMO确定的2024年世界海员日主题。 大幕徐徐开启,未来迎面而来。可以预期,一个智能化“含金量”高、安全性“含新量”强的新型船员队伍,将成为新时代智能航运大舞台的新主角。 (作者单位系上海远洋运输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