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灭读书灯 一身都是月 |
发布日期:2024-06-21 作者:宋光昕 字号:[ 大 中 小 ] |
书海信步 如今,传统的阅读方式不可避免地走向衰退,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的同时还未能跨越作品门槛而进行阅读的人越来越少,在一个被移动终端以及各种轻质媒体所不断冲击的时代,纸质书因其厚重而显得累赘,读电子书又因其载体而难以抵御各种消息的狂轰滥炸。 与此同时,在各种社交媒体平台上,人们以阅读为依托,开发出一系列形式新颖、语言轻快的“表演”,三两句话、几段文字就能够概括书本的主旨,跳过冗长的铺垫、快进纷繁的故事,扔下或愉快或沉重的阅读进度条,快马轻骑直取核心。虽然方便快捷,但至于到底留下了多少印象却要画个问号。我想,传统阅读仍然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在悠闲的深夜,点一盏暖色的台灯,翻开书本品读,给心灵带来的抚慰是刷着无尽头的短视频所无法比拟的。 正所谓开卷有益,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在一众书籍中,对我影响最深的一类当属民族志,它是基于田野工作也即实地调研和参与观察后得到的第一手资料而写就的对于特定文化的描述和解释。从《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首次创造性地提出并运用田野工作的方法对特洛布里恩群岛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到《文化的解释》提出“深描”的概念,认为调查所得实际上是我们自己对于其他人对他们正在做的事的“解释之解释”,这一类文本看似专业而小众,实则随着人类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的发展已经可以囊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我们得以借助学者的第一视角体悟多样文化。 此类著作在中国最经典的应当是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乡土是中国人的底色,人们生于斯、长于斯,最后又终老于斯,这就是乡土中国的一种生命循环,费老将这种由人和土地之间关系而生长出来的一种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称为“差序格局”。不同于西方若干人组成的团体就像一捆一捆的柴,我们的关系格局“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越是靠近水波纹中心的地方,越是会表现得力量强劲或关系紧密,而越是远离中心的,便越是表现得力量薄弱或关系疏远。这便是对我们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的最佳注解。“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除去文化类的书目,科普类的读物也常常让人耳目一新,就像《我们为什么会生病》一书。这本书的核心观点在于“演化医学”的概念,不同于医学界对于疾病的主流说法——“近因解释”,也即直接的病因。“演化解释”是追溯关于起源与功能的问题,前者回答“是什么”和“怎么发生的”,后者则回答“为什么”。这本书有几个非常有趣的观点,比如作者指出我们的身体事实上是一个“精心安排的妥协方案”。“骨骼的解剖学、激素的生理学、神经系统的网络——我们的身体里有上千个完美得令人惊叹的设计方案。然而,也有不少地方似乎是无法原谅的疏忽。”最先进的人工智能大概也无法模拟出人体的精妙设计,固然有一些方面我们无法理解,但其实也并不是随意设置,而是当自然选择不可能同时在方方面面都达到尽善尽美时所作出的妥协方案,从而尽可能使净收益最大化。许多从表面上看似有弊端的设计在我们没有察觉到的地方其实都是有益处的,因此就被自然选择保存了下来。再比如,书中提出了一个非常特别又引人深思的观点——“衰老是青春的代价”。身边很多人都在向往着退休,另一方面却也害怕衰老,归根结底是想要维持年轻时的身体和年老之后的从容悠闲。而这本书提醒我们,衰老过程涉及许多基因,其中一些对生命有重要的功能,这些基因必须在一个相互协调的系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共同决定生命的进程。自然选择会作用于这些或其他基因使得所有的衰老相关基因效果同步,即使不存在协调衰老的内在时钟,衰老的许多症状仍然趋于协调一致。也就是说,我们身体的构造有部分其实是以老年阶段的晦暗为代价,在成全我们青年时期的精彩。或许这会帮助我们对于终将迎来的衰老,会宽慰和坦然去面对。 在当前快节奏的生活中,与其被碎片化的信息流裹挟,被短视频拖入时间的黑洞,被同质化的“猜你喜欢”一叶障目,不如翻开书本。每一个茫然四顾的分叉路口,每一个抑郁挣扎的情绪迷宫,每一个棘手纠结的难题困境,我相信都能在书中找到共鸣,尽管我们并不需要寻找什么参考,人生的选择也从来没有标准答案,但起码让我们知道,我们并不是个例,我们并不孤单。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的“劝读之道”“荐读之道”“善读之道”“用书之道”“传经之道”,共同构成他求知爱读、求知读好、求知善读、求知善用、求知传经,并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依靠学习走向未来的读书观,见贤思齐,对于我们普罗大众而言或许终究是“虽不能至”,但我们仍然要做到的是“心向往之”。 【作者单位:中远海运人才发展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