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巨人”背后的青年研发团队
发布日期:2024-06-21   作者:   字号:[ ]

  新航程·青春行

  青岛中远海运连云港公司(以下简称连云港公司)拥有一支充满创新精神的青年研发团队,拥有研发人员18名,平均年龄33岁。团队始终坚持自主创新,致力于流体装卸设备国产化、智能化的研究,是一支充满凝聚力、战斗力和向心力的青年团队。研发团队以技术创新引领行业进步,积极布局“智能制造”,布局建设智慧码头安全运行平台,推动液体化工码头智能化、绿色化发展。2022年,连云港公司成功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聚焦专精特新,打赢关键技术攻坚战

  连云港公司高度重视科技研发,持续探索完善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培育机制,不断加大力度选树青年科技创新典型,助推青年成为推动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和主力军。通过深耕流体装卸设备领域30年,已率先取得国内第一台超低温液态乙烯船用装卸臂、LNG陆用流体装卸臂、LNG槽车装车撬装设备、16寸大口径LNG船用装卸臂、20寸大口径船用装卸臂以及智能船用装卸臂的研发突破,且全部实现国产化首次应用。

  研发团队自主研发了多项流体装卸领域核心技术,拥有80件有效专利,其中发明专利20件;先后承担了20余项国家和省市级科技项目,其中国家级项目3项;参与编制国家行业标准2项,自主知识产权处于行业领先地位。2021年7月,自主研发的智能化流体装卸臂完成了新产品鉴定,凭借简洁高效的控制系统和智能精准的船舶法兰对接功能,开启流体装卸的新模式,也成功布局了流体装卸市场的新赛道。该项目先后获得多项省部级奖励,授权专利10件以上;2023年,独立研发的LNG接收站大口径岸基智能装卸臂顺利完成“国产化”鉴定,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岸船自动对接技术为国际首创。超过35米高、总重达67吨的“中国大臂”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在LNG接收站关键设备和关键技术上成功打破了国际长期垄断,为全球用户提供了新的选择。

  专注智能制造,助推转型升级加速度

  连云港公司积极布局“智能制造”,顺应智慧港口建设趋势,全面建设液体化工码头智慧装卸系统,打造液体化工码头智能装卸设备及运营系统等系列产品的研发制造基地,引领行业革新升级。2022年7月,研发团队坚守在海南八所港现场,成功实现智能装卸臂的全球首台套的码头应用,实现了业界新突破;同年设计攻关的国内首座“国产化”16寸LNG卸料臂接收站在浙江嘉兴港LNG储运站圆满完成首船接卸,打破了国外技术壁垒,其关键核心技术具备国际一流水平;2023年研发的智慧码头安全运行平台作为液体化工码头智能化、无人化运营的数智中枢,也成功入围工信部2023年度智能制造优秀场景(产品远程运维),通过AI加持,让液体化工码头迎来智慧运维的新未来。

  以此为契机,研发团队全力参与船舶配套装备的定制化研制,开发了岸电智能对接、电子系泊、液体化工码头智慧管理系统等产品。其中,岸电智能对接装置改变了传统人工拖曳高压电缆的岸电对接模式,并成功应用在海南港航琼州海峡项目,进一步加强了公司与集团航运产业的紧密关联和协同发展。这些延伸的产品研发,为连云港公司成长为流体装卸设备行业的“领头雁”奠定坚实基础。

  功成非一日。多年以来,研发团队致力于在设计功能性、设备先进性、技术前沿性等多个方面保持国内领先位置,在技术开发方面,有效运用人工智能、视觉识别、边缘计算等先进数字技术。同时,在设计手段方面,不断发挖掘青年团队的学习潜能,通过三维软件、PLM系统优化设计模式,通过设计智能化不断突破关键技术壁垒,而取得这样的成绩得益于研发团队成员的日夜钻研、精益求精。

  优化产业布局,跑出科技攻关加速度

  研发团队坚持深耕液体化工码头装卸及储运的智能制造领域,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学研结合,积极构建专业化、产业化的协同发展道路。

  在液体化工码头智能装卸领域,顺应集团“绿色、低碳、智能”发展趋势,根据内河与沿海码头液货船舶的靠系泊需求,研发团队与集团院士工作站、武汉理工大学、龙口滨港公司等单位积极开展产学研用合作,合力完成了国内首套电子系泊产品的研发与应用,实现了船舶靠系泊过程船岸信息交互实时化、自动化,进一步提高了船舶靠泊和系泊效率;依托船舶智能岸电连接系统的成功研制,结合公司多年的船用阀门产业优势和技术储备,研发团队将紧跟集团绿色低碳智能船舶发展,持续推进液体化工码头整体智能方案建设,定制开发甲醇阀门、船用低温阀门等新产品,开展洗舱机器人、清仓机器人的研发,通过产学研开展高压氢气储运等技术研究,为连云港公司进军码头液氢装卸设备领域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未来,研发团队将以青春之勇毅、青春之智慧,围绕绿色低碳发展方向,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充分利用数字科技加速关键装备的国产化、智能化进程,不断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时代的汹涌潮水中迸发出乘风破浪的发展力量,领航企业无惧风高浪急,助推企业智能制造和高质量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