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蓝领”的精彩人生(附图片) |
——记“全国劳动模范”、南通中远海运川崎一线员工姜宁 |
发布日期:2024-05-24 作者:彭常青 字号:[ 大 中 小 ] |
“高举伟大旗帜·奋进壮阔航程”主题教育典型案例征文选登 逐浪新时代 2015年4月28日,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会上,中远海运重工所属南通中远海运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生产一线工人姜宁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许多年过去了,时至今日姜宁还说自己脑海里常会浮现起在人民大会堂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表彰时的情景。回首往事,他的心绪难以平静;展望未来,他的目光变得深邃。 2023年9月初,刚刚入秋的南通城热度未减,暑气逼人。 姜宁换上工装,早早来到生产车间四处察看。参加集团工会组织的劳模巡回宣讲离开工作岗位的这几天,他有些放心不下。尽管他管辖的工段已经非常智能化、条理化,但习惯了忙忙碌碌的姜宁,一天不在岗心里总是不踏实。“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央企业优秀知识型员工”“江苏省技术能手”……这一系列荣誉的光环环绕着他,没有使他眩晕,相反让他更清醒自己所肩负的使命和责任。 如今已年届半百的姜宁,身材魁梧,走路带风,虽不善言辞,却敏而好学,在同事中有良好的口碑。他管理着6个班组共160多人的团队,包括起重、划线、涂装、弯板等多个工种,所负责的数控切割,是造船生产的首道工序,直接影响造船的工期、成本和质量。在他的精心管理和带领下,培养出一支高素质、充满正能量的团队,几乎每年都受到上级和公司各层级表彰。他所主持的工艺革新成果《等离子切割胎架二次利用》获交通运输部“优秀成果”奖,他牵头研制的“仿形切割机”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一 很难想象,这一系列成绩竟源自初始时仅有初中学历的姜宁。 1997年入职以前,他还是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一名对现代技术与管理毫无所知的初中生。如今,他以自己的艰苦努力和辛勤耕耘,在完全不同于土地耕作的船舶制造领域闯出了一片崭新天地,实现了从传统农民到产业工人、从产业工人到现代蓝领、从现代蓝领到基层管理骨干的“三级跳”,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造船企业、国内首个船舶智能制造示范点——南通中远海运川崎制造本部内业车间加工职场一名职场长。 “我初中毕业时,因家里征地拆迁,进了一家锅炉厂当工人。原以为端上公家的‘铁饭碗’,一辈子可以安稳了,可工作之后发现,自己没有一技之长,与身边同事、伙伴相去甚远。” 回想当初,姜宁不胜感慨。由于文化底子薄,他每天被深深的自卑感挟持。领导和年长的同事洞悉了他的心事,语重心长地鼓励他、开导他,令他摆脱困扰,对个人定位有了更坦然的衡量。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学好手艺,做一名有价值的现代工人。 姜宁的家乡南通,濒江临海、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兼收并蓄的文化氛围孕育了江海儿女崇文尚德、勤劳豁达的精神。在姜宁的记忆里,20世纪80年代,南通掀起一股学习全国劳模马富的热潮。马富是南通本地人,出身贫寒,13岁起就靠独轮车拉货谋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安排到市运输公司拉板车,凭着“勤恳劳动、踏实做人”干出一番事业,当上了全国劳模、第十一次全国人大代表,并3次受到毛主席接见,即便后来当上了南通市总工会副主席,依然保持本色,为公忘私、为人忘我,身不离劳动、心不离群众。20世纪90年代初,又有一位本土全国劳模、“国家改革功勋”称号获得者、全国知名企业家朱骅备受瞩目,他是一个小镇上的饭店经理,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马富、朱骅都是普通劳动者,但他们有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身上所特有的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他们的事迹令姜宁备受鼓舞,他暗暗发誓,立志要成为像马富、像朱骅一样优秀的人。 进入南通中远海运川崎后,每天和激光切割机、加工机器人等高精尖设备打交道,让姜宁更加意识到在这样一个技术密集型现代企业里专业技术知识的重要性,危机意识愈发强烈。同年12月,作为一名“新人”,姜宁和30名工友一起被派遣到日本川崎重工坂出工场研修,也正是这次研修,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和人生追求。 “记得当时研修内容是现场作业技能,主要是条材、型钢划线切割,利材数据生成以及火焰切割机操作。出于技术封锁,日本船厂有许多地方不让中国研修生进入。正是这种被‘差别化’的对待,让我立下一个目标,一定要好好钻研技能、学习本领。你们日本人能做到的,我们中国人也一定能做到。” 于是,工作之余,他开始利用点滴时间学习和充电。凭着执着的求知精神,克服语言上的障碍,边学边做,短短不到三个月时间,便熟练掌握了切割设备的使用技能和加工套料方法。回国后,和其他同事一道迅速建立起相应的生产体制和工作机制,使加工组的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正轨。 “人生必有痴,而后有成。”为尽快补齐文化上的“短板”,工作之余,他见缝插针地进行充电,白天上班,晚上学习,在较短时间内补习完高中课程,又报名参加全国成人高考,用三年的艰辛换来南京大学专科毕业文凭。随后,他又马不停蹄地开始了本科课程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如愿取得大连理工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本科学历之后,他仍不满足,又开始向在职研究生学位发起冲刺。 其间,他还自费参加了计算机等级培训,取得计算机中级证书。因为计算机方面的特长,公司将他从套料组调至数控切割组。岗位转型初期,工作难度较大,他发扬啃骨头精神,一切从零开始,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不断积累经验,硬是凭着一股子钻劲儿,全面掌握了数控切割技术,完成了由一名单纯技工向“一专多能”复合型现代产业工人的转变。随后,通过参加公司与清华大学联办的班组长进阶培训,他的管理知识和管理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成功实现了由普通员工向班组长、由班组长向职场长的跨越,晋级为一名出色的基层管理者。 二 知识是成就梦想的基石,岗位是知识成就的重要载体。“对我们每一个人而言,持续的知识更新至关重要。只有潜心学习,不断提高,才能保证在事业的发展过程中跟得上时代步伐。”这些年,知识储备的不断增加与更新,让姜宁受益良多。无论是被派遣到日本研修,还是处于不同岗位,他都铆足干劲,空杯装水,以最短时间、最快速度,顺应公司“一专多能”的职业要求。 在姜宁身边,一批批高技能工匠皓首穷经、潜精研思,将每一份细小的力量汇流成海。他们严谨笃实,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优良作风,相互影响,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26年间,姜宁参与了30万吨超级油轮、6200车位汽车滚装船、30万吨级矿砂船、2.4万标箱集装箱船等一系列填补国内外空白的“高精尖”船舶建造,多项经济技术指标保持或刷新全国造船业纪录。随着工艺不断革新,产品不断升级,在一艘艘新船的交付中,南通中远海运川崎的品牌一次次被擦亮。 “正是有了这样显著的业绩,当我2007年7月再次去日本研修时,已经不像第一次那样被‘差别化’对待,取而代之的是尊重、是肯定,是信任。”姜宁不无自豪地说。 随着市场的变化,南通中远海运川崎的发展速度超越了股东双方最初的定位,很多船型都是首次建造,这无疑给姜宁他们承担的首道工序带来巨大的考验。 “在国内首艘万箱集装箱船开工建造时,部分钢板厚度达到80mm,是一般钢板的3-4倍,坡口长度也达到120mm,达到切割火焰的极限,而且单板重量更是前无所及,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巨大的材料浪费、工期延误和安全事故。” “按照传统工艺加工,钢板两头总有3—4mm公差,而且还有轻微的钢板变形,这将给下道工序带来巨大的工时浪费和材料的额外消耗。” “集装箱船精度要求非常高,首道问题不解决后续工作就没办法开展。”忧心如焚的姜宁起早贪黑泡在生产线上。 当时,万箱集装箱船在合资方日本川崎重工也未建造过,无任何经验可循,怎么办?开弓没有回头箭,摆在姜宁团队面前的路只有一条,那就是自主创新。 姜宁带领一班人枕戈待旦,提前研讨,在保证其他船舶加工的基础上,利用设备工作间歇,对残废材料进行反复试验。经过细心观察和潜心钻研,他大胆提出工艺革新思路,改传统的单火焰单边切割为双火焰平行切割,经过多次试验,终于将精度控制在1mm以内,不仅达到了设计要求,而且有效降低了风险,减少了工时消耗,也为公司后续承建13386标箱、20000标箱乃至24000标箱级系列集装箱船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 一名出色的管理者必然是勤于思考、善于钻研的创新者。 姜宁常对人说,在我们这个行业绝大部分创新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创新需要勇气,无论成败,一定要及时总结反思。他举例说,当年生产上需要将N9数控等离子切割机恢复对称切割功能,而这台数控切割机自使用以来,对称功能就一直没能实现,主要原因是双头等离子切割技术要求太高,从工艺上来说,钢板切割位置不能有丝毫偏差。这个难题困扰了他很久,直到有一天,一名同事提出,何不自己做定位装置?一句话如醍醐灌顶,令他豁然开朗。经设计改造,不仅实现了双头同时切割,还成功让设备稼动率提高了一倍以上。这套高效能设备沿用至今,仍在生产现场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日常工作中,姜宁时时把公司倡导的“下道工序是上道工序顾客”作为工作指南。为有效贯彻公司精益生产理念,他积极推行KPS(日本川崎生产组织系统)管理,以消除浪费为目标,以持续改善为动力,不断提升员工精益管理意识和节约能力。有一次,他在对切割电极、喷嘴等进口消耗品的分析研究时发现,这些部件长期为国外品牌所垄断,虽然质优但价格很高。经与国内配套厂家反复探讨,成功研制出国产替代品,不仅品质上不输进口品,单套价格也由原来的400多元降至100多元,仅此一项每年就可为公司节约成本200多万元。他所主持研究的“等离子切割胎架二次利用”技术,突破日本百年造船工艺,对传统工艺进行了大胆挑战,有效提高了切割精度,不仅缩短了生产周期,每年还可节约成本百余万元,赢得日方专家的高度赞誉。 在姜宁的引领和感染下,职场员工形成了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氛围,几乎每月都有QC成果发表,每周都有合理化小建议、小创造,为公司优化生产布局、合理进行生产组织、提高生产效率作出了突出贡献。 有人说姜宁就像“拼命三郎”,常常是别人还没上班,他已经在车间巡回;别人下班了,他还在办公室做次日计划;别人睡觉了,他还惦记着夜班生产。不管白天黑夜,只要现场有问题,他总在第一时间赶到。他常说,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做实,是一个现代制造企业员工应有的工作作风。 成为职场长后,姜宁考虑最多的就是要为企业培养更多优秀的技能人才,让更多的有为青年、有志青年、有才青年脱颖而出。前些年,南通中远海运川崎顺应国际潮流,前瞻性地将智能制造作为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切入点,姜宁参与其中,积极配合落实公司自动化项目改造,推进机器人应用,推动船舶产品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 姜宁认为,“在信息化、智能化时代,就是青年展现的机会。”他所管辖的条材、型钢、小组立等多条机器人生产线相继投运,当时很多人不熟悉这些先进的设备,姜宁就安排党员先上,让党员先熟练掌握,再通过师徒结对做好“传帮带”。生产线开通后,生产效率迅速提升50%—70%,而配员却比原先省了一半以上。高度自动化的流水作业生产线加上柔性化的生产工艺流程,使产品质量、安全状态、企业品牌形象稳步提升。姜宁所在车间由此被工信部认定为船舶企业首个智能制造示范项目。 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这是我们一线产业工人多年的诉求和期盼。” 姜宁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当前,南通中远海运川崎正着力推进绿色环保高质量发展,在低碳、新能源船舶设计建造方面已取得实质性进展。能有幸参与其中,姜宁倍感自豪和光荣。作为拥有10多台焊接机器人设备的职场,姜宁团队正在为全面建成智能化、数字化工厂不断探索。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提出殷切希望,对新时代创新型产业工人提出新希望、新要求,让我们备受鼓舞,也让姜宁感受到未来的发展道路更加宽广、更加通畅。 南通中远海运川崎一位高层管理者曾这样评价姜宁:“他是船舶产业工人中践行‘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的杰出代表。” “‘知识改变命运,奋斗成就梦想’,对我们这些追梦人来说尤其如此。正所谓‘没有经历过磨砺的青春,是苍白的;没有经过奋斗淬炼的青春,是遗憾的’。当今社会发展迅速,科技日新月异,我坚信‘唯有不懈奋斗,才能实现梦想’,初心铸魂,匠心筑梦,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英雄。”姜宁如是说。 回望这些年,风风雨雨一路走来,奋斗让姜宁感到充实,感到快乐,感到充满活力。从姜宁身上我们不难看到,奋斗是一种发愤图强的力量,有了奋斗,才可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才可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才可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全国劳动模范’这个荣誉和成绩背后,是党组织对我的关心培养,是公司给了我自由成长的土壤,身边同事的支持鼓励给了我实现梦想的平台。”姜宁表示,成绩和荣誉不是他个人的,是大家的。 洗尽铅华,姜宁朴实如昨。闲暇之余,除了依然坚持每天学习,提升自我,他还在家里培植些花草苗木,比如兰花、月季、三角梅、黄杨、雀舌、罗汉松等。他说,通过培植这些植物,不经意间也让自己的性格变得愈发沉稳,从而对员工技能培养、技术传承更加认真和富有耐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