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渡船解缆(附图片) |
发布日期:2024-03-22 作者:胡宝顺 字号:[ 大 中 小 ] |
休闲锚地 翻阅《清代江南市镇与农村关系的空间透视》,对苏州地区当时的水系情况产生了兴趣。明清时代,在以苏州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天然河网纵横连绵,更有无数因灌溉、排水之用而挖掘的港汊水道密布其间,使河道愈加密织整饬,错综复杂的水系构成了当地自然景观的主体。在江南古镇上随意走走,行不多远便可见到一座座玲珑别致的小桥,这些桥梁因地理环境的不同具有桥型繁、古桥多、石雕精等特点,桥下舟楫穿梭来往构成了灵秀江南的风貌。现在诸多水乡常常可听到“小桥流水人家”的赞叹声,反映出古镇旅游的同质化现象。倘若据以江南平坦低洼的地理特征猜想,上溯数百年或更长时间之前在少桥无桥时期,“野渡无人舟自横”应是常见的情形吧?江南因水成城、因桥而兴盛,于是水乡的渡船渡口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如果还有,那可能是当下较稀缺的景观了。 书中有一幅《清代苏州地区水系全图》,将苏州府所辖的太湖洞庭东、西山绘成了两座四周环水的湖岛,可见东山岛呈现半岛形态是后来太湖水位下降等原因造成的,而面积82.36平方公里的西山岛至今仍是太湖第一大岛。行走西山岛可以遍游石洞、山峰、寺园和古村等景观,这里有徐霞客出游第一站的道教圣地——号称天下第九洞的林屋洞,有少林高僧海灯法师在石公山的居所,还有一座近60米长、宽4米多,用256块花岗岩条石砌筑而成的古渡口,孤寂地延伸至湖中历经千年风霜和波浪击打。夕阳西下,在渡口石板路中间的一株百年老树映衬下,一位撑着油纸伞的丁香姑娘伫立远眺的剪影越发显得凄美,顿时让人感到其中承载了太多的岁月沧桑和人间哀怨悱恻的故事。 近日我到东山,专门乘坐了沿湖的公交车以便探访岛上的渡口状况。我注意到东山的公交站名多以湾、坞、港、泾等字取名,有别于姑苏其他地区常见的浜、河、荡、湖等地名。东山属低山丘陵地区,江南多雨降水量充沛,因而在群峦之间自然形成一条条汇入太湖的山溪,溪水循着山势在濒湖的坡地冲刷成河湾后汇入太湖。时过境迁,不少曾作为渡口的河湾被填埋或干涸或淤积成沟渠,虽然渡口已不在,但依河湾而居的村落仍沿袭旧时地名,如宋家湾、岱心湾、周湾、杨湾、王舍港等等,其中蕴含了河湾渡口的历史地理信息。 有渡口就会有故事。我入住的民宿在东山陆巷古村,这是目前江南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处明清古村落,同西山遥遥相望,依山傍水,鸡犬相闻。村口耸立着一座高大宽敞的明清风格亭子,飞檐翘角气势恢宏,匾额上“寒谷渡”三个大字古朴敦厚,似祈愿离岸登舟的游子平安往返。据介绍,寒谷渡始建于明成化三年(公元1468年),是南宋以来古村内文人墨客外出经商、考取功名、出仕为官的主要渡口。这座遮风挡雨的亭子也叫迎送亭,与渡口为一体,亭内放置石凳和石桌,周围是一圈木栅美人靠,方便迎来送往的宾客休憩或话别。因它建在古渡口河道顶端位置,宛如一艘临水的画舫,仿佛随时便能顺流出湾、扬起风帆,隐入烟波浩渺的太湖深处,可谓离岛水路一条,渡口四通八达。 当地村民与我讲起了这座古渡口雄浑壮阔的故事:那是在900多年前一个芦花放白的季节,一批屡经征战的将士携老扶幼,卫护着南宋流亡小朝廷南渡。一望无际的兵船从大运河转入太湖,来到雄峙湖中世外桃源般的东山岛。护驾将士们早已疲惫不堪、战袍破碎,忽听一位脸上血迹尚存的将官提议:“吾等武人食朝廷俸禄,卫护新朝有责,为保家国在所不惜,妻儿老小不该同我等一起去送死,何不把她们留在这座山上,或许还有一线生机。”众兵将响应,便把家眷留在了后山的一座小山坞里,然后从这里复登战船,随着南宋小朝廷继续向南直到临安。这段史料得到了陆巷多位讲述者的确认,他们祖上的确是从中原迁移来的。后来,移民逐渐增多,便辟建了一座有六条巷子的村庄,故名陆巷,当然这仅是一说。 东山地灵人杰,物华天宝。陆巷现保存完整的明清建筑多座,尤以明宰相王鏊故里著名于世。王鏊,字济之,号守溪,生于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他经过寒窗苦读考取功名,从山间小道步履艰难地跨入了紫禁城,成为“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的一代名臣。受王鏊金榜题名的影响,东山虽然偏安一隅,但文脉兴旺,学而优则仕者众多,东山名人馆展示介绍了东山历史上出现的状元以及状元文化,正是一处了解封建科举文化的绝好地方。陆巷古街至今仍保留着“解元、会元、探花”三道牌坊,彰显历史文化名村的光耀。 东、西两岛山峰峦叠翠,特产丰饶,花果之木漫山遍野。据东山一位老者说,自古以来西山的富商远比东山多,学者和官员却很少,是因为华夏民族古称东方之子,对“东”有种特殊感情,对以“东”字命名的地方有归属感,因而历史上到东山隐居的达官贵人及文人雅士比西山更多些。我对此心存疑虑,暂且姑妄听之。不过,在中国古代社会,“富”与“贵”确实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古时东、西两山就有“东贵西富”之誉,且“东”字多居褒义,紫气东来、东山再起等吉言,当年康熙皇帝南巡乘坐龙船靠泊的御码头就建在东山启园。东山还是中国名茶之一碧螺春的原产地,相传碧螺春为王母遣仙鹤传种而得,原名“吓煞人香”,后康熙幸临东山,以其茶名太俗而改名碧螺春——碧为茶之色,螺为茶之形,春为茶之时也。 如今天堑变通途,东山岛早已通上公路;1992年10月,全长4300多米的太湖大桥直达西山岛。苏州“秀”水天下,但东、西两山各有特色的古渡口的模样让我心心念念。我知道江南古渡口的存在需要江南化的文字来描摹,遂轻吟起余光中先生《当渡船解缆》,心绪随之畅漾起来:“当渡船解缆/风笛催客/只等你前来相送/在茫茫的渡头/看我渐渐地离岸/水阔,天长/对我挥手/我会在对岸/苦苦守候/接你的下一班船/在荒芜的渡口/看你渐渐地靠岸/水尽,天回/对你招手。” 【作者单位:上海中远海运(退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