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边人家特运情
发布日期:2024-03-22   作者:米军喜   字号:[ ]

  逐浪新时代

  “高举伟大旗帜·奋进壮阔航程”主题教育典型案例征文选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让水边镇党建工作强起来,让水边镇产业经济转起来,让水边镇生态环境好起来,让水边镇文化生活盛起来,让水边镇人民共同富起来……为了心中的乡村振兴梦,中远海运特运、广东省妇联、广东女子学院,大家矢志不渝,痴心不悔。

  从一个人,看到了一群人;从一件事,展现出无数件事。今日想起雨中的水边镇,那村落被笼罩在山气水雾中,风起处,让人觉得那片片竹林也笑出了声……

  再回首,真有点恋恋不舍。假如可以山水喻人,那水边镇就是一位美丽飘逸的幸福女子。

  ——写在前面

  广东省清远市英德市水边镇,是一座农业生态小镇,辖区面积10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约1.9万人,常住人口约7000人,是广东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镇之一。2021年,在广东省妇联带领下,中远海运特种运输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远海运特运或特运)、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简称广东女子学院)联合组团成立工作队,进驻水边镇开展乡村振兴……

  一

  2021年5月6日,早晨的天气预报好准,果然下起了小雨。

  上午9时,车下广连高速,进入水边界域。视野里全是山,全是水,全是竹。细雨飘入竹林,山峦连绵数里,迷雾升腾,若仙若凡,颇为壮观。

  水,是特运人六十年来发展壮大的精神财富。

  水,是水边人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幸福源泉。

  这一日,穹苍用水天一色为特运在热水举办的一场活动加持。受宠之余,心有不安,活动能否在热水广场如期举行。

  “这是咱们特运投入30万元新建的。”见车甫一停下,村党总支书记刘桂英就快步迎了过来。接下来,她就边走边讲述起热水村党建文化广场的昨日今朝……

  三言两语,大致明了。这里曾是一片荒草野地。晴天一地尘,雨天一层泥,来村委会办事的村民见缝插针,乱停车辆。更为不堪的是,村里组织规模稍大点的党群活动,都要徒步到两里外的热水小学操场。政策宣传、文化传播、村委通知,要么靠临时搭架子,要么靠糊墙贴通告。久而久之,村委党建功能便弱化甚至消失了许多……刘桂英书记的话让工作队员陷入沉思。

  党建文化广场并不大,却十分整洁。文化墙一侧,书写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村规民约、文明风尚等宣传内容;另一侧,则新挂了一条横幅,红底黄字特鲜艳,上书:“链”接美好世界,特运“特”别为您!将特运人的真心、坦诚、热情,毫无保留地展示给了水边人。

  刘桂英书记说,特运人不仅出钱出力,还传经送宝,将“支部建在船上”工作经验融入了我们水边乡村振兴。

  整齐的宣传栏、宽敞的停车坪、崭新的妇儿之家、筹建中的党员活动室和党群服务中心,慢慢映入眼帘……当一枚红色党徽在眼前闪现,一面红色党旗在面前飘扬,宛如灯塔,仿佛有一股力量在这里聚集、发酵,再向四周辐射……

  上午10时,“沿着总书记的足迹,走进美丽乡村办实事——中远海运特运2023助力水边乡村振兴主题活动”正式启动。

  仿佛天公知礼,时辰刚到,便小雨转阴,展高光即景。有人说,一定是特运人的慈心善念在感动上苍。

  现场简约不简单。特运向水边捐赠300万元帮扶资金仪式、采购热水30万元农产品签订仪式、向热水小学捐赠30套书包、图书和文具仪式,将活动推向一个个兴奋点。

  雁飞千里靠头雁,船载万斤靠舵人。“我们要加强协同发力,抓好各项帮扶举措的落实落地,为实现水边镇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发挥央企作用,贡献央企力量。”会上,中远海运特运总经理黄南代表中远海运特运,代表陈威党委书记、董事长慷慨致辞,村民爱听,随即报以掌声如潮。

  大家深知,掌声的背后,是投入、是付出,是特运人信仰的执着和决心的坚定。

  短短30分钟,仪式完毕。特运人又分头行动,踩着熟悉的乡村小道,走进水边走访、调研、慰问,将一阵阵欢声笑语,再次洒落在这片希望的大地上……

  二

  2021年初夏,按照广东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省妇联、中远海运特运、广东女子学院联合组团参与水边镇乡村振兴。

  两家陆地服务女子工作单位,一家男人居多的海上管理公司,刚柔相济的组合。

  这年5月,三家单位齐齐聚集一起。如何干?怎么干?如何帮?怎么帮?一连串的问号,在组团后的第一次乡村振兴联席会上,被大家圈成了一个个句号。几天后,6名队员带着任务和目标、带着使命和嘱托,驱车赶往水边镇。

  水边镇,处于英德市西南部,东与连江口镇为邻,南与黎溪镇、大洞镇相连,西与沙坝镇交界,北与西牛镇接壤,总面积105.14平方千米,辖有6个村委会和1个社区居委会,130个村民小组,近2万户籍人口。全镇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03户953人。其中16个重点监测户存在返贫风险。这些数字让人咀嚼回味:水边镇为什么会被划成广东乡村振兴帮扶关注对象?

  别指望去感受什么农家田原生活。在公司动员会上,领导已经向两名工作队员阐明了驻镇帮镇扶村的意义,并强调乡村振兴就是在精神和物质上给自己的一次双重历练。

  来到水边镇。周名华、邓伟志早早在路边候着。他俩一个书记、一个镇长,两个“大当家”的,满脸等待。当双方目光频频相碰,拉近了彼此的情感。

  有客人自远方来,镇里拿出了最好的宿舍等候大家光临。阳光洒落室内,厅堂明亮如心。“比广东省前三轮驻村扶贫条件好多了。”大家站着,点头默许。

  吃住不愁,没了后顾之忧。踏入水边这一刻,工作队员便像出膛的子弹,确定了自己前进的方向,随即投入工作,相继建立起工作议事、资金管理、项目管理、人员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同时按照上级要求,派出三名队员分别担任热水村、白坑村、流寨村的第一书记。

  热水,水边的一个村庄。一听名字,就好有温度,让人产生暖意甚至激情。

  三

  乡村振兴,国家有规划,县乡有谋划,一个村也要有蓝图。

  李冬明,派驻热水村党总支第一书记。他是一位老远洋、老党员。此时,对乡情、村情,心中仍是一张白纸,但他却深知热水村蓝图的分量。如同船上的海图,所有的岛屿礁石、灯塔浮筒都隐含其中,需要他放在心头,好好去掂量一番……

  需要入心入脑的热水资料摆在这:全村面积34.6平方公里。其中,4700亩耕地,50401亩山林,属于山区丘陵地带。全村16个村民小组,813户家庭,共3450人。主要以传统家庭养殖禽畜、种植用材竹、麻竹笋和林木为主。

  在热水村2020年的总结材料里,他还看到了这样一段话:热水村下辖2个党支部,现有党员60名,且一半以上的党员在外打工。村人口流失较为严重,留下的大部分几乎是行动不便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或因基础病而致贫在家的村民。村防返贫监测户有62户,约170多人。村集体收入约1万元,且一半收入来自罗湾电站股份。社会治安良好,无涉黑村霸。

  何以唤作“热水”村?村民口口相传,有两种。

  传说与村上原居黄姓、姚姓村民相关。随着时光穿梭,许多宗族在此落地生根,村不断扩大……眼前闪过一幕:有一天,山路上走来一群赶路的人。面对眼前的好山好水,众人有点舍不得迈开步子。于是,有一汉子对路边老媪喊道,“娘!咱就在这儿歇一歇脚吧。”谁知这一歇,便是几百年。他们在这里开山种竹,拓地插谷,修祠堂,生儿女,与黄姓、姚姓等众亲一起,繁荣着热水的春夏秋冬。或许,热水因原居村民热情如水而得此名的吧。

  另一个说法,与神仙相关。传说有一位大力神路过热水,见此好山好水,便视之为福地。于是,眼前又闪现另一个场景:大力神重重一跺,只见脚下热泉顿时喷涌而出。大力神美美地泡上一天一夜,驾雾而去。从此,留下一个造福百姓村民的热水温泉。

  未曾想到,那股在村民口中念念不忘的“活水”,一度却成了一潭“死水”,时时影响着他们的生活。为了生计,青壮年“狠心”抛弃祖上视为命根子的土地,外出讨生活,留下老人,留下孩子,留下荒芜的田地和颓废的祖屋,还有渐行渐远的幽幽乡愁。

  失去人群,村风村貌已退回旧颜;失去人居,水利设施也无人问津;失去人气,文化教育将一落千丈。一句话,缺劳力缺产业,帮扶工作基础薄弱,贫穷乘虚而入,就像吸附在村民身上的蚂蟥,死不松口……问题还真的是不少,如同锅底冒出的一个个热水泡。

  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令人欣喜的是,热水村自然资源丰沛,有发展的条件;村民善良朴实勤劳,有发展的基础;党组织的力量还在,有发展的动力……通过跋山涉水走访了解,从村民眼光中,李冬明和他的队员看到了他们内心世界对热水发展的急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不是没有愿望,不是没有梦想,而是想着能有一个富民利民的好政策、能有一个齐心协力的好组织、能有一个年富力强的好头人,带领大家共同走村安民富之路。

  既然是组织派来的驻村第一书记,就必须融入村民的一日三餐、衣食住行中去。为了带动村民百姓致富,为了担负起特运人应有的一份责任,李冬明决心甩开膀子大干一场,把沉睡的山水唤醒,让荒芜的大地重新焕发出生机。

  当一幅美好蓝图齐心绘就在热水人面前,靠什么样的力量去发动?用什么样的“招数”让人跟着你,且看到希望?又如何在短短的任期内,让一切变样?真不是一张能轻松上交的人生答卷。

  万事开头难啊!但再难也难不住工作队员的意志。

  思绪千条万条,答案只有一条:靠热水村党组织的坚强领导,靠在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靠热水村干部的坚定意志。

  组织兴,则根基稳。这是驻镇工作队乡村振兴年度总结报告中提到的一句话。加强组织建设,无疑是乡村振兴最快的捷径。难怪!女书记口中的话语始终充满着乐观和自信,谈笑中始终洋溢出热情。

  事实证明,“支部建在船上”用于热水村乡村振兴,同样能结出硕果。

  面对空心化自然村。热水村党总支组织村委党员干部,将50多亩撂荒田种上水稻,以此带动村民及时做好复耕复种。在人口严重不足面前,体现了热水村基层党组织的使命和担当。

  面对洪灾。热水村党总支带领村委党员干部,及时转移疏散村民群众,投身洪灾巡逻抢险,开展救灾物资搬运发放,灾后复耕复种家园重建。在重大灾难面前,彰显了热水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面对62个贫困户。热水村党总支号召村委党员干部,“一户一策”,开展精准帮扶,收入有明显提升,有近10户当年便成功消除返贫风险。在贫穷艰难面前,彰显了热水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乡村振兴,如春风浩荡,沿着蜿蜒的山路徐徐而来,竹林深处,一个成竹在胸的党总支、一个节节向上的村委会,正助力于热水枝繁叶茂,在历史性的蜕变中慢慢脱颖而出。驻村当年,热水村集体收入便超过5万元,第二年不仅翻了一番,而且从倒数第二,一跃升到全镇三甲之列。

  四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这句医学术语却常常被驻镇工作队员形象地引用于水边镇新农村建设。

  新岭桥,原建在村边地势低洼的小沟上。每当大雨来临,桥面便慢慢积满河水,不仅给沿途村民出行造成了困境,而且还威胁着村民的生命安全。有时,连许多过往车辆都不得不绕道行驶。面对这样的场景,居住在桥边的张大爷多次无奈告白,“看都看烦了。”只是他未曾想到,曾经的“天堑”,今已成“通途”……

  话语如山,言行必达。这是特运60多年来持续发展的企业信条。为了方便村民生产生活,解除村民安全隐患,特运第一时间便安排30万元建设资金,立项重建新岭桥。一个长55米、宽8米、高4米的钢筋混凝土大桥,从设计图纸审核、工程预算审议、资金下拨协议,到供应商选取、施工合同签订,再到工程质量监督、工程进度督促,凝聚了八方之力。特运高度重视,有关领导再三要求,要把好事办好办实,把项目做成水边人的民心工程。

  果然不负众望,路皆通稳如磐石。通车那天,既没有烟花爆竹,也没有锣鼓喧天,更没有致辞演说。有的只是村民愉悦的欢笑,还有过往车辆致谢的鸣笛声。

  伫立桥头,感慨万分。桥建路畅,打通了热水村民出行致富的“最后一公里”,解决了热水村民心中的“急难愁盼”,更在热水人心中生出了盼头和干劲。

  在白坑村,有一段650米长的村道。多年来由于路面一直未能实现硬底化,村民出行实在不便。特别是雨水天,坑坑洼洼,步履艰难。若家中再有事,车进不了村,人出不了门。村民有的说,恨不得把双脚扛上肩。还有的说,人又没有翅膀,哪能飞哦。

  从前路漫漫,这不是诗歌里的抒情,也是无奈。如果不是亲身经历,调研时正遇雨水天气,村民口中的苦,工作队恐难以体察。白坑、道路、硬底化,一时成了大家心中无法忘却的词汇。650米的路,说短不短,但短的就是手中没有银子。难道让村民沿着这条泥泞不堪的路,再继续痛苦地走下去?

  工作队员看不下去,组团单位也看不下去。安居才能乐业。必须集中资金、集中力量,修好路,让村民轻松回家。在特运的大力支持下,当年立项,当年投资,当年完成。“若要富,先修路”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只是特运人则将它付诸了实实在在的行动。

  不难想象,隆隆的机械声入场,在村民心中是多么的悦耳动听;

  不难想象,踩着坚硬的水泥路,村民抬头踏步向前,脚底下该是多么的踏实。

  如果把修建新岭桥工程和白坑村道路硬化项目喻为雪中送炭,那么,和美乡村环境整治便是锦上添花。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新农村文明素养要求浮出水面。如何利用好水边这方青山绿水,提升农民文明素养、提高乡村治理能力,这是工作队一直思考的时代命题。

  多年来,一些村民并不注重周边环境的和美。看见村子乱七八糟,垃圾随便扔,有人就会问村干部,怎么不去管一下。说完,自己却将烟头扔在地上,用脚尖碾一碾。当决心整治时,又有人开始叽咕,农村要那么干净做什么?

  三清三拆三整治、农村厕所革命、集中供水和雨污分流,当和美乡村建设接二连三在水边全面开花,为驻镇工作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村民教育提升舞台。

  如何改变大家的不良生活习惯,赢得理解和认同,工作队员始终践行边说边做。说,就是宣贯。即采取多样方式广为宣传,在大家脑海中植入环保理念。告诉大家,生活在水边,该有多幸福。做,就是示范,即撸起袖子做在前,带头直接干。

  万事怕认真。见你动真格,村民们便不好意思起来,主动加入其中。你有呼,我有应;你领头,我跟上;你掌舵,我划桨。工作队员从“岸上说”,转为“下水游”,一时间,让袖手旁观的、说风凉话的、看热闹的,都成了水边和美乡村建设的主力军。

  五

  改造好了村庄的硬性条件,如何再让村民一起进步,共同富裕,工作队为此想了许多办法。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大家都这么说,但最根本、最难的,是如何从“输血”变成“造血”。

  阿基米德的名言,村民未必知晓,可他们懂得杠杆原理,在农活中且运用自如。上岗就业、产业发展、增加集体收入,周边出现的套路几乎大同小异,但如何找到一个支点,再充分运用好杠杆原理,撬动经济发展,这才是考验大家的真功夫。

  白坑村原有一个简易供水系统,勉强为周边村民提供生活用水。由于水质不够理想,常常受到村民的投诉。广连高速开通后,在水边设立了一个服务区。如何让水顺着民心民意,成为水边镇财富,工作队和镇政府开始四处走访,主动与水边服务区运营方商谈供水合作事宜。经过多次调研论证,特运决定投入资金156万元,用于该项目的建设。事后大家屈指一算,一个“白坑村水质提升项目”支点,撬动的红利还真不少:助力服务区安全运营,担负社会责任不说,还化解了白坑村村民安全用水问题、解决了水边80多名农民就业、增加了白坑村和热水村的集体收入。

  在广连高速出口处,有一个白色大棚,那是白坑村蔬菜种植基地。远远望去,十分醒目,犹如一个个孵化器,孕育着希望,寄托着期盼。一株株辣椒枝上挂满碧绿的辣椒,抽身的茄子在枝叶间随风荡秋千。这是组团单位首批通过的水边镇特色农旅产业项目。特运当年为此投入资金30万元。

  产业发展不同于农户个体经营。如果在产业发展之初未同步谋划市场,带来的或许是灾难。立项之初,队员们心事重重,忧心忡忡。

  “感觉大家特别惊喜。几百斤可以生吃的辣椒,还有茄子,一会儿便售完了。”当面对第一批特运职工现场采摘场景,白坑村第一书记刘彬心里乐开了花。那可是一支1500人的采摘大军啊!经营目标将不再遥远。

  在风险与机遇并存的哲理中,队员们收获着不同的感觉与快乐。队员杨烨从另外一个角度,诠释了特运助力水边乡村振兴的意义:“通过发动职工现场参观学习,让大家从了解水边乡村振兴,到参与水边乡村振兴,再合力推动水边乡村振兴。可谓一举多得!”“全民皆兵”才是动员到位的最高境界。

  一个“白坑村蔬菜种植基地”支点,撬动的不仅是白坑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步伐,还有固步在脑袋中的一些封闭思想。尝到了甜头,一个规模更大的种植基地在流寨村即将诞生。

  相传,麻竹在我国已经生长了上万年之久。在水边,村民们一辈一辈地种植麻竹,已经传承了许多春秋。

  一株竹苗插入土地,从此长大成林,这是因为它梦见了蔚蓝的天空,看到了鲜红的太阳。如果说,一方水土一方人。那么,一方水土也有一方水土之魂。麻竹,无疑是水边发展的一个灵魂产业。

  为抢抓英德百亿麻竹笋产业契机,顺利实现水边“三个阶段”战略目标和“五大提升”主要任务,一个“麻竹笋种植示范基地+黄竹麻竹笋加工厂产业项目”配套支点在大家的注目礼中开始扎根生长,撬动的将是水边未来发展的产业基石。

  为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工作队员们操碎了心,白天走、干、讲,晚上读、写、想。在特运大力支持下,他们不断寻找水边综合发展的新支点:充分利用公司职工年度福利这个支点,在中国传统节日之际组织采购水边农产品,撬动的金额累计超过70万元,还带动了村民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广东省特殊扶贫政策这个支点,组织采购水边当季农产品,撬动的不仅是村民收入实现大幅提升,同时,7个重点监测户在2022年底还被成功消除返贫风险;充分利用“6·30”慈善日这个支点,成立水边镇助学慈善基金会,注入职工善款26万元,资助贫困学生85名,撬动的不仅是水边教育事业的发展,还有央企之责对水边的无限提振。

  站在坡前,仿佛听到健壮的根脉在土壤中无限扩张,看到肥沃的枝叶在空气中尽情拔节,心中不由欣慰。而今水边,有一个如此乐山近水、亲民为民的镇政府,有一个乐于助人、视同己出的组团单位,又来了一支竹般坚守、毅力坚强的工作队。情比金坚,在他们身上,乡村振兴就是责任与义务,大家同舟共济,始终保持对新发展理念的信奉与恪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求索、对美好梦想的笃定与追寻,将一个个物质上的辣椒、麻竹、葛根、茄子、青菜上升到引导水边产业发展的文化符号,增加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彰显大家团结友爱,共建美好水边的决心。

  六

  在热水村,有一个水边教学点——热水小学,隐藏在村边竹林丛中,清澈的山水沿着河渠在校门前奏响乐曲。

  孩子们的嗅觉真灵,当我们的脚步刚刚踏入大院,笑声便从校室传来,淹没了小溪潺潺和鸟语声声。“又送书来啦!”“还有书包。”“哈哈哈哈!”那边笑边叫、边蹦边跳的情景,至今仍难从记忆中赶走。

  校内有棵大树,叫朴树,树枝婆娑,冠如华盖,远远望去,就像一把大伞稳稳当当地插在地面,既挡风雨又遮阳光。林校长告诉我们,朴树已经123岁了。虽历经百年春秋,大树仍枝繁叶茂、生机勃勃,为热水吸收水分,输送力量。

  热水小学诞生于1936年,曾是当地一间私塾,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命名为热水小学,共有6个年级,随着生源充足,后扩大至初中,鼎盛时期在校师生达400多人。近年来,因教育改革、城乡化发展,生源开始逐步缺少,学校目前只设小学部3个年级,共有学生20多人。

  教育扶贫一直是特运优先帮扶理念。组团当年,三家单位领导便走进热水小学。长满苔藓的围墙、随时可能掉落的门窗、无法再简陋的灶台、杂草丛生的操场、锈迹斑斑的运动器械……偌大的校园仿佛在告知我们热水小学的昨天与未来、曾经辉煌的过去和面临谢幕的现在……

  孩子们齐齐坐在小凳上,捧着大碗,怯生生地望着大人。碗里的土豆、青菜显示出一清二白的贫与穷。“没有肉吗?”我们忍不住问。“伙食费就那么多,吃不了!”校长在边上解释,不愿坦露心迹的脸上长满了羞涩。环境如此差,教师如何安心教书?孩子如何开心学习?大家不再言语。

  “谁甘心将孩子放在这里读书!”村干部反复讲述热水村民心中的痛点。再这么下去,学校便将关闭,热水的孩子将何去何从?问题的根源是,学校要像个学校,如何修枝扶苗、培土浇水,让校园生长出一片蓬勃与生机。

  “再穷也不能穷孩子!”力量在沉默中悄悄凝聚。“必须立项改造!”共识在组团单位领导和村干部交汇的目光中得到了首肯。

  时不我待。特运当年便投入资金12万余元,对小学宿舍、食堂、门窗、墙体、课桌进行了升级改造。文化是一个村落的灵魂。在热水村,小学被视为重要文化阵地,是热水人的子孙走出大山的智力支撑。无疑,特运翻修改造热水小学帮扶项目很是“以人为本”——亮堂的教室、崭新的门窗、洁白的墙面、整洁的餐桌、坚实的防护栏……不仅外观焕然一新,就连寝室也男生女生分开,枕头被子换出了一片新天地。20多名学生穿着整齐校服活跃在广场、静心于校室、沉醉于图书馆……每一个细微之举都仿佛在热水村民的心头树起了一座丰碑,在20多名小小少年的眼中长出了朴树般大的希望。

  芃芃棫朴,薪之槱之。朴树含有朴实之意,这或许是热水先祖择此树开展乡学孝雅的立意,极像了村民。身处物质繁华的广州大都市,特运工会主席陈建钦深刻领悟,朴树还有一个寓意:不忘故土,不忘本心。2023年伊始,新任工会主席的他便带领工会干部来到水边,与周名华书记一同走进了校园。农村出生的他心中知道读书人的愿景是什么,读书后的愿景又是什么。

  如何在社会浮躁、家长焦虑的当下环境中构建一方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留住青山绿水的同时留下乡音、记住乡愁、传承好乡风文明,显然,古老的朴树一直是热水村民心目中的文化符号,此刻却成了陈建钦心中期盼热水人过上幸福生活的强烈图腾。

  风过树摇,抖落旧叶,新芽绽放枝头……陈建钦心中拿定了主意,他力排众议将年度近三分之一的帮扶资金投入到热水小学建设中,决心将短期扶贫行为,变为长远扶智行动。更有大胆之举,组织全体特运人分期分批以不同方式走进水边、走进热水、走进校园,展示出特运人的拳拳爱心……

  (作者单位:中远海运特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