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典名著看“修身”“齐家”的文化底色 |
发布日期:2023-11-17 作者:徐陶 字号:[ 大 中 小 ] |
书海信步 “修身齐家”“忠贞廉洁”,古往今来都是我们世代相传的美德。纵观我国很多古典名著,也对道德品质修养与家风家教传承言及颇多,通过正反启示将中华传统美德以文学形式渲染上醒世底色。 “修齐治平”既是古代士人的理想,也是现代社会优秀道德品质的传承和良好社会风气的养成基础。之所以把修身放在首位,是因为自身修养是前提。不修身,不以齐家,更不以治国平天下。这个观点在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作品开篇诗曰:“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吴敬梓通过对小说人物人生价值追求方式和实现结果的叙写,向世人展现了功名富贵、道德失范如何使人陷入困境,使社会制度失衡。我们对书中最为熟悉的人物应是范进了,他半生科考,白发中举后疯狂癫痴,一生荣辱都系于功名利禄。可即使范进中举做了山东学道后,仍不知苏轼为何人,种种无知愚蠢行径着实引人发笑。像范进这样的人物,一生价值追求都被困在追名逐利中,却失去了追求美好事物和高尚灵魂的精神内核。小说中还塑造了不少不修身以致家庭破败的人物:严监生、严贡生兄弟一个苛己吝啬,一个好吃懒做,最终家庭破裂不得善终;匡超人先前至诚至孝,在其父死后却交友不慎,整个“朋友圈”负能量爆棚,最终堕落成一个忘恩负义的势利之徒。当然,书里面还描写了很多德才兼备的人物:如洁身自好保持本心的虞博士、谦逊慷慨不为富贵奴役的蘧太守、兄友弟恭友爱和睦的余氏兄弟等一群具有高尚德行品性的高洁之士,他们不畏强权、淡泊名利,具有特殊的人格魅力和精神自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重家教、立家风、传家训是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个人成长与人物塑造就可见一斑。作者倾注无数心血塑造的这一人物无疑是智慧、正义、忠贞的化身。关于诸葛亮的成才之路,徐庶向刘备推荐时就说:“乃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其父名珪,字子贡,为泰山郡丞,早卒,亮从其叔玄。玄与荆州刘景升有旧,因往依之,遂家于襄阳。后玄卒,亮与弟诸葛均躬耕于南阳。”书中未谈及诸葛亮从师与游学之事,只叙述家世及生平,可以看到家庭教育在其成才过程中的作用。诸葛亮幼年跟随叔父,应是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其兄长与从弟三人均是三国时期优秀的人才,这也是其家族良好家教家风的明证。诸葛亮著名的《诫子书》《又诫子书》等谆谆教诲、循循善诱,主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志当存高远”,至今仍广为流传,是廉洁中正家风家教的典范。诸葛亮临终之时对家事的安顿最能反映他的精神和品格,自然而然也影响着子女的思想行为。“俭以养德”,廉洁奉公、殚精竭虑、死而后已,令人动容。由于诸葛亮的言传身教,其子诸葛瞻、其孙诸葛尚精忠报国,终不负诸葛家族清名。《三国演义》中反映良好家风的故事不胜枚举。曹操用计赚来徐庶,徐母怒斥儿子“今凭一纸伪书,更不详察,遂弃暗投明,自取恶名,真愚夫也!吾有何面目与汝相见!汝玷辱祖宗,空生于天地间耳!”徐庶终生不为曹操筹划一计,也是不负母亲的临终教诲。 这些名著中描述的人物都具有典型代表意义,虽具有时代特征,但反映出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对高洁品德的崇尚。书中的他们就像镜子的正反面,映射出了自我修养与家风家教对个人、家庭乃至社会的影响,包括今天的我们也予以立世警醒和教育启示。 【作者单位:中国船燃航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