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加减乘除”法 答好“流程优化”题(附图片) |
北部湾集装箱码头昼夜产量再次突破两万标箱 |
发布日期:2023-11-17 作者:叶骏秀 韦献明 字号:[ 大 中 小 ] |
11月10日,北部湾集装箱码头昼夜产量达到21015标箱,突破两万标箱大关,创下今年以来的最高产量纪录。 今年1-10月,码头船时量71.35自然箱/小时,同比2021年码头刚启动生产流程优化工作时提升了13%;船舶平均在港停时23.81小时,同比2021年下降25%;船舶平均锚地等泊时间7.45小时,同比2021年下降48%;集装箱吞吐量427.54万标箱,同比2021年增长14%。 亮眼的数据背后,是北部湾集装箱码头近三年来对标国内一流集装箱港口,打破常规思路,巧用“加减乘除”法,努力打造效率高、服务优、成本低的专业化集装箱港口的成果。 生产效率做“加法” 创新模式更省时 北部湾集装箱码头2021年初专门成立生产流程优化工作小组,旨在探索引进更高效的作业模式精准解决生产作业中的痛难点。三年来,通过不断总结分析经验,强化生产组织,在北部湾港率先实施“套泊热接”“边装边卸”“船船转运”“预约海关夜间查船”“海关锚地前置查验”等作业模式,并因地制宜抓优化、求创新,最大限度发挥码头作业能力,助推生产效率节节攀升。 今年1-10月份,“套泊热接”成功实施700组船舶,船舶靠离衔接时间较以往传统模式节省50%以上,在极大缓解码头泊位紧张局面的同时,也为船公司节省了船期;“边装边卸”累计作业约4.7万标箱,该模式作业下的船时量较传统模式提升近40%,集卡重来重回率提升12%;“船船转运”作业约1.56万标箱,该模式作业的集装箱全程不落地、不进场,班轮平均船时量可达到151.27自然箱/小时,较传统作业模式提升66%,内集卡配置节省45%。 生产成本做“减法” 高效便捷更省钱 后疫情时期,北部湾集装箱码头从生产操作和内部管理两方面入手,为自身减负,为客户省钱,增强码头核心竞争力。继完成1-6#泊位整合和实施“套泊热接”“边装边卸”“船船转运”后,针对流机作业成本高、堆场布局和集卡配比有待优化问题,通过将空箱流机作业工艺调整为轮胎吊作业工艺,主动向船公司提前了解集装箱调运计划,分析在场箱数据,将部分空箱堆场前置以及堆场实行板块规划管理等举措,优化堆场布局和集卡配比,降低减少流机的使用率,降低生产成本。 生产系统做“乘法” 智慧服务更省事 生产系统的升级优化是实现生产流程优化的关键。为进一步增强码头装卸船舱单数据的及时性,优化操作流程,北部湾集装箱码头于2021年年底全面上线集装箱装卸船舱单EDI系统。舱单经EDI传输,实现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全程数据自行处理,无需人工干预,大幅降低出错率和人工成本,且数据处理全程可视、可跟踪。2022年上线的查验场可视化APP,现场理货员可实现货物查验信息无纸化登记,同时自动同步到海关系统、理货系统,进一步提升外贸进出口业务的通关效率。 此外,智能闸口的升级优化和外集卡分时段预约功能的上线,使得集卡可以选择错峰进闸,进出闸时车号、箱号等自动识别,成功实现车辆“秒过”闸口,外拖车提还柜效率有效提升。 生产效率做“除法” 精简流程更省力 围绕车辆预约、港内提还柜、查验通关等重点业务,组织开展走访船公司、货主以及客户满意度调查等活动,精简操作流程、压缩环节、拓宽“绿色通道”服务范围。 “无纸化服务”让客户“少跑腿”。客户可以通过线上受理平台查询在场箱、进出闸信息,执行进提箱预约、车辆预约等工作,“一站式”办理减少多个人工环节和纸质单证,平均节省时间超过20小时,为物流链各方节约物流成本5%以上。 “直装直提”让货物“零等待”。该模式以进出口货物提前申报为基础,若货物无需查验,便可直接吊装上船或者提离码头,使进出口货物的作业环节由6个压缩至3个,大大提高了货物的周转效率。 “直卸查验场”让通关“便利化”。这种作业模式省去了集装箱货物在港区内堆存与装卸的环节,压缩了货物堆存时间以及企业在港装卸、调箱和堆存等成本。 “优”无止境,下一步,北部湾集装箱码头将继续精准施策、内挖外引,向流程优化要潜力、要效益,为北部湾港稳步迈入千万标箱大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陆定宽 摄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