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记忆(附图片)
发布日期:2023-07-21  作者:梁巧平  字号:[ ]

  流金岁月

  夏日的风带着滚滚热浪穿梭在大街小巷,游离在田间旷野。金黄的麦穗在风中翩翩起舞、热情相拥,在沙沙响起的伴奏里陶醉、迷离,身体不停地左摇右摆,硕大的麦粒在麦壳里呼之欲出,丰收的喜悦在田间荡漾,抢收麦子的号角已正式吹响。

  芒种三天见麦茬,每到麦收时节,家中无闲人,大人小孩齐上阵。开镰第一天的凌晨三点,黑暗里传来父亲母亲窸窸窣窣起床的声音,他们蹑手蹑脚地下床后,就开始了割麦子的准备工作。把平时烧水的大铝壶、暖壶都装满水,把头一天磨好的镰刀如数放到筐头里,把早晨的干粮装在一个大篮子里,然后开始挨个叫我们起床。我们像一群战士听到起床的号角一样,齐刷刷地起床,没有人因为睡眠不足哼哼唧唧,我们揉着惺忪的睡眼快速穿好衣服,洗漱完毕,在父母的带领下一起下地收麦子去了。

  走到自家麦田里时,天边开始出现了鱼肚白。放眼望去,每家的麦田里都人头攒动,还有好多人陆陆续续从四面八方奔向自家的麦田,一天的劳作就此拉开序幕。我至今仍然特别佩服我的父母,佩服跟他们一样的农民们,能够在天不亮时就准确无误地走到自家的麦田,那是经过多少次脚步的丈量、多少次家与地里的往返才得出的结果。

  清晨的麦田里,麦子仿佛还沉浸在睡梦中,静悄悄地,没有了白天的锋芒毕露,看起来文静了许多,仿佛就在等着人们的到来。其实割麦子并不难,手在麦秆中间一握,向后稍微一斜,镰刀在麦子的根部向上一使劲儿,一把麦子便应声割倒。每次干活儿,父亲母亲总是冲在前面,他们挥舞着镰刀,不一会儿就把我们都甩在了后面,哥哥姐姐们也非常卖力地追赶,急得我不敢直起腰,生怕被他们落得太远。父亲母亲割到地头后,看谁被落下太远,就在地头跟我们对接,眼看着胜利在望,我们就会开心得不得了。每割完一块地,大家都会稍作休息,在地头坐一下,喝点儿水,擦擦汗,吃点干粮,然后就开始捆麦秆、装车拉回家。

  收麦子期间,人们经常披星戴月地出征,晚上八九点才会装车到家,一日三餐大部分是买一些熟食,在田间地头将就着吃了。第二天,就又像第一天一样转战到其他地块了。记得小时候收麦子,从打场、收割、脱粒、晾晒、入库,完成这些程序,至少需要半个月。这半个月非常紧张,常言说六月的天娃娃的脸,天气经常说变就变,遇上狂风暴雨,已经干透的麦粒会被风吹落,暴雨袭来,本来已经干透的麦子遇到雨水就又会变潮变湿。如果接连几天下雨,麦子就会在地里长出麦芽,所以我们要与老天爷争时间,必须赶在变天前把麦子抢收回家。

  有一年,村子里来了两台收割机,大队里的喇叭开始广播,谁家要是用收割机割麦子,就与大队部取得联系。第一年村子里大部分的人都持观望态度,谁也不知道那两个庞然大物是不是割麦子的能手。但不管什么时候,总有一些人是追赶潮流的,于是两个大家伙就轰隆隆地下地了。割麦子的空闲之余,人们纷纷追着收割机看成效,结果发现收割机收割麦子的速度很快,而且脱粒很干净,一天能割好多亩,看到这情景,村里人都开始蠢蠢欲动了。第二年,村里来了收割机,全村人再也不自己割麦子了,纷纷排队等候,只用了三四天的时间,一个村子的麦子便都收完了。人们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用收割机收麦不但省时、省力,还可以甩开坏天气,早早把粮食拉回家晾晒了。收割机经过几年的更新换代,开始实现秸秆儿还田,一边收麦子,一边粉碎麦秆,麦秆转眼就变成地里的肥料了。据说现在的收割机又有了烘干的功能,收完的麦子不用晾晒可以直接入库。

  现在国家又出台了很多惠农政策,包括农机服务、气象服务、通行服务、加油服务、粮食收购等等,国家的好政策与高科技并行,使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麦收时节再也不用像我们小时候那样披星戴月、起早贪黑了,只需要三四天时间,麦子就可以颗粒归仓了。

  如今,割麦在我们那里已经成为历史,成为我温暖回忆里浓墨重彩的一笔。那里有全家总动员的温馨,有弯腰弓背比赛割麦的场景,有满脸是土的怪模样,有父母曾经年轻的身影,有我们青春飞扬的笑脸,那指缝里的泥、手指的泡、掌心里的茧,就连那汗珠滑落入土的声音都成为我们全家最珍贵的回忆,像一帧帧老照片一样,空闲时总喜欢拿出来慢慢地翻阅、静静地欣赏,想从那里找寻曾经的幸福时光。

  【作者单位:京石公司定州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