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日随想(附图片)
发布日期:2023-07-14  作者:程咏  字号:[ ]

  海员天地海上风

  2005年7月11日,中国航海日正式启动,当天也是中国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确立中国航海日,彰显了我们走向海洋、面对未来的决心,也是对郑和精神的宣传和继承。

  一块石碑

  许多年前,我随船到达澳大利亚北部的达尔文港,无意间在一个街头小公园里发现了一块具有中国特色的石碑,上面用中、英两种文字錾刻着“郑和首航澳洲大陆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此,我特意翻阅许多有关海洋文化的书籍。

  按照目前公认的说法,澳洲大陆的发现者是欧洲人,但英国海军军官加文·孟席斯在所著《1421-中国发现世界》认为,郑和船队早于哥伦布70年到达美洲大陆,并早于库克船长350年发现澳洲大陆与南极洲。

  近年来,澳大利亚有学者研究表明,或许最早发现澳大利亚的就是郑和的船队。这一说法的来源就是著名的“红木船”——考古学家们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西南部的瓦南布尔一带沿海寻找挖掘到一艘红色木制沉船,并且判定它来自600年前的中国。学者们相信,这艘红木船和澳大利亚的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甚至可以证明是谁最早发现了澳洲大陆。

  大海情结

  大明永乐年间,当郑和率领浩浩荡荡的舰队从长江扬帆出发,便开启了一次人类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走向海洋、探索海洋的伟大进程。

  追随最为古老的那些故事,都可见人们渴望了解大海、征服大海的痕迹——

  盘古开天地,万钧雷霆崩裂出江河湖海、山川日月和生机盎然的万物自然,人类开始在大海浮槎上生存、发展、创造。精卫神鸟用不息的生命之火衔石填补茫茫无际的大海,只为心中一个不灭的梦。夸父追日,跨越荆棘,飞涉瀑河,猎猎风尘中健壮的身躯在飞奔,奔向大海,奔向太阳。起于东海的鲲鹏神鸟展翅九万里,带着凌云壮志、浩然天地的心胸,还有庄子的召唤和期盼。瀛洲、方丈、蓬莱,都是古人心驰神往的海上灵境仙界。

  对于大海,中国文人的骨子里也有一种相伴一生的情结。无论陶渊明的彭泽山林、骆宾王的南通残冢、李白的天柱山居、王安石的钟山草庐,还是苏东坡老先生的梦驰常州,都紧紧维系在奔向大海怀抱的万里长江之上,连接着他们的海天之梦。他们奔忙一生,在青册上书写下浓墨重彩的馨香和灿烂。然后,静坐在堤岸上,闲看长江流向大海,也把心中的安然和浩叹带走,归结到大海的胸怀。

  郑和精神

  海的尽头究竟是什么样?最初,郑和只能从一些先人商贾的笔记来了解大概。作为舰队的总指挥,他沉着冷静、果断威仪,凭借着一个小小的罗盘和测天观星的技能,每日亲自参与航线设计、航程计算,并且亲手测量日月星辰的位置,由此推算舰队的位置。

  日子一天天过去,海依然是海,海天茫茫,云蒸霞蔚。郑和凭栏,着一件中衣,手摇蒲扇,一壶龙井香茶喝得汗透丝衫。忽然,手中的蒲扇落地,他看到极远处的水天线上渐渐显出一个黑点,顿时大喜过望。他知道,那就是此行的第一个目的地——占城。

  就这样,大明船队一次次出发,向南穿越南海,从苏禄到爪哇,从加里曼丹到澳大利亚,从缅甸到印度,从红海到东非,一路战鼓铿锵,一路友谊和平。

  郑和曾五次驻扎在苏门答腊岛的马六甲城,把山海之间的小城变成了福地。他的船队不仅在这里停泊补给,建立起稳定可靠的后勤供应站,还把大明王朝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郑和船队在马六甲、泰国南部、苏门答腊岛等地都赢得了当地人长久的尊重和爱戴。

  当前,郑和精神所代表的共同进步、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的合作精神仍具有重要意义,特别在促进国家睦邻友好、民族平等融合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渴望海洋、向往海洋的国家。而今,国力强盛、生活富足,更倍加重视郑和精神的弘扬和传承。这种精神,也将成为推动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强大动力。面向海洋,中国人奋发图强,必将走出一条属于中国的海上强国路。

  【作者单位:梅花海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