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新丝路” 带我去远航(附图片)
发布日期:2023-07-14  作者:曹佳红 赵子希  字号:[ ]

  蓦然回首,如白驹过隙的时光,将史册一一舒展,“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都无不彰显着我国丰富而辉煌的航海历史。

  早在西汉时期,我国便依靠先进的造船技术与航海技术,开辟了世界上第一条真正的海上国际贸易航线——海上丝绸之路,加之唐宋时期指南针的发明,一直到明朝,我国的造船及航海技术都遥遥领先于世界,可以说是“称雄海上”,也因此盛世荣耀,我国的丝绸、瓷器等货物,通过海上贸易通道走向了世界各地。之后却因后明与清朝错误的国家发展策略加之列强的欺压,航海业如同国情一样,一度落寞。而今,在革命先辈以及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努力之下,我国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航海事业正在走向伟大复兴。自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10年的时间里,在相关政策的扶持和助力下,我国与“一带一路”上各个国家,在经贸往来等各方面得到迅速发展。2023年恰逢第十个年头,我与航海的故事也就此展开。

  在各种机缘巧合之下,我有幸成为了一名远洋海员,有幸加入了我们中远海运集团这个大家庭,加入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航运事业里。转眼间,尽管已经在船上度过了3个多月,但第一次上船那天的情形却记忆犹新。那天办完所有登船手续后,我坐上大巴前往港口,在码头上终于见到将要工作生活的中远海运散运所属宝和岭轮,这也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见到这么大的船舶,那是一种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复杂心情,是激动是兴奋、是新奇也是担忧。对于其他老船员来说,可能只是在岸上休息了几个月后,那种回到工作岗位熟悉又久违的感觉,但对于我这个初出茅庐的新人来说,作为甲板部实习生上船工作,是从理论向实际的切换,亦是从口头向行动的切换。

  对于从小生活在内陆偏远农村的我来说,大海都没有见到过几次,而如今我即将在大海上工作。尽管此前早已做了心理准备但真正走到这里,心里难免还是有些犯怵。还记得初次踏足船上的那天,才好奇地探索周围一切的时候,海上的风浪立即给我了一个下马威。海浪造成船舶不停地摇摆,房间里的物品东倒西歪,而我的胃里没过多久也开始像房间里物品一样翻江倒海,我欲吐又止、忍了又忍。折腾了大半个夜晚风浪也没有平静,只是在慢慢减弱中,我试着慢慢睡去了。之后跟老船员们讲起,他们却说这点小风小浪不值一提,心里不由得一惊,我想我应该需要花更多时间来适应吧!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工作的主旋律都是“适应”二字,适应这“小风小浪”、适应船上的工作内容、适应船上的作息规律、适应处处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适应短时间内的气温变化等等,总之就是要学会适应新的环境。我便在心里暗暗鼓励自己,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航海青年,这点小困难又怎能阻挡我,有志青年又怎会被这小小的坎坷所难倒,从事这样一份虽艰苦但崇高的职业,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荣光。

  舱室是驾驶员工作的地方,驾驶台又是全船最高的舱室,也是视野最好的舱室。我喜欢去那里,在那里可以看见许多美轮美奂的风景,我见过海平面尽头的日出日落、湛蓝如颜料的海水、同向而行的海鸟、跃出海面的海豚,大雨过后近在咫尺的彩虹,每当夜幕降临,抬头便是那皎洁明月以及夜空中的满天繁星等等,不禁感叹能看见这些风景真的是太幸运了。

  十年间,“一带一路”的新征程,使我国从繁荣走向昌盛,也带着我走向了新世界,就如同古人先辈们初次将中国带向世界的“丝绸之路”一样。在这21世纪的“新丝路”上,我致力于扬帆远航、济遍沧海,去开阔眼界,去感受不一样的风土人情。还记得第一次在异国他乡见到外国友人的情形,却有着与在国内见到外国朋友截然不同的感受,在那里自己变成了对方眼里的“外国人”。

  漂泊在异国他乡,每当满月当头,心绪霎时间不免会穿越赤道,从南半球飘到北半球,思亲念家之情油然而生,但只要看到那鲜艳的五星红旗,我便可以平静下来。我无比自豪无比骄傲,我和船员们与随风飘扬的五星红旗一起,在这“浮动的国土”上乘风破浪、披荆斩棘,将祖国的荣光、党的光辉撒遍我们到过的每一个经、纬度点和每一条航线。不止“一带一路”以来的这10年,还有下一个10年,无数个10年,先辈与我辈,我辈与后辈,无尽征程、无尽远航!

  (作者单位系宝和岭轮)

图为中远海运散运所属海珠荣旺轮船员庆祝中国航海日。(赵子希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