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情可待成追忆 |
发布日期:2023-06-16 作者:童颂元 字号:[ 大 中 小 ] |
心灵港湾 孩提记事起至小学时光,记忆中父亲常年在外打零工或修水利,只有农忙时才回家主导“双抢”——对父亲并没有特别深刻印象甚或父亲的形象有些模糊——黑瘦,喜欢抽烟,偶尔喝酒却又大醉而发脾气,对我们严厉、不苟言笑,与母亲无尽地争吵……于我少了些许亲近感、多了距离感。 对父亲的这种印象一直持续,中学住读,与父亲见面的机会更少;见面了也聊不来两句,父亲常说“干活不类(像)我”“读不出来以后咋办”,然后摇摇头默默走开。 父亲因胃癌英年早逝。虽然当时我已读上大学,但并不理解生离死别的全部意义。毕业后参加工作,特别是结婚后生儿育女自己也担负起养家担子,才明白父亲的不易,也慢慢读懂了父亲。 父亲无疑是顾家爱家的,成家后就没有闲过。先后抚养三个年幼舅舅(外公去世当年,母亲嫁给同村同组的父亲,最小的双胞胎舅舅才6岁)和我们姐弟三人,特别是在挣工分的年代,还要照顾多病的外婆,压力无疑是大的:20多亩水田旱地,只有父母两个壮劳力带着年长一些的大舅干,每年农活都是全组乃至全村最早开干、最后一家干完。 父亲没怎么读书,却是开明的。对子女和舅舅们读书十分重视,“读书才能出人头地”“只要你们肯读,我就供”。但农村种庄稼,上缴集体国家、留足口粮后,没有余钱,只能拼命做零工;为了供我们读书、贴补家用,农闲人不闲,砍柴火、摘菱角、搬砖、打糍粑、挖藕、打鱼等等是常态。 父亲对自己是抠门的,对我们却是大方的。经常给足我们生活费外,再塞给二三十元;而自己十元一双的解放鞋舍不得换,再破也要穿个两三年,生病也总是硬扛着。临高考最后半年,父亲每月骑行近60里给我送汤,为我补充营养。最后一月连绵的梅雨也没有阻挡父亲的脚步,带着雨衣却依旧全身湿透且伴着一身泥泞,父亲如约出现在学校食堂门口。感受到师生异样目光和我的难为情,父亲赶紧把缸瓷递给我:“还是热的,快点吃!”我见他的手不对劲,忙问怎么了?父亲把手放背后:“路上滑,摔了一跤,没事,就抻破点皮。”我要给父亲去打饭,想着爷儿俩一起吃。“呵呵,沾你光,我吃过了!你妈炖的汤泼了,排骨我舍不得丢,洗洗我吃了。你吃的汤是我在你们学校附近买的,干净着呢……”父亲还在嘟囔着,我却瞬间泪目!望着父亲离去的背影,第一次感觉父亲老了! 父亲倔强而严厉,所有的压力和苦难都喜欢自己闷声扛着。对我们严厉,是爱之深、责之切,期望大、要求高,怕我们学坏;和母亲争吵,都是因为穷,生活压力大,爱好抽烟成了父亲唯一的解压方式。生活的重担使得父亲未老先衰,40岁刚出头却像60多岁的老人…… 大学毕业后,我一直在外地忙于生计,成家后,母亲又来福 建帮我带小孩,再赶上疫情,我已整整五年未回老家。乡土日渐冷清,老宅日趋破旧,家什布满厚重的灰。父亲已去世20多年,我也在外工作漂泊了20年,一切物是人非,一切又那么熟悉。离家离父亲越来越远,和父亲有关的人东西越来越少,曾经的模糊,此刻却在点点滴滴中清晰起来。 父亲生活和打工的轨迹并不大,方圆不过百里,却承载了他一生的成长与奋斗、艰难与高光。记得父亲手术出院后正是清明时节,也许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他吵着要去照张相。全家福里,父亲痩到有点脱形的脸上噙着微笑;个人独照,眼角微微发红,分明是对我们和生活的不舍。随后的日子里,父亲每天都拄着木杖到村内外走动,和熟人聊天,只是能到达的距离越来越短;随后是暑假里要我骑自行车带他到处看看,包括他曾经打工和修水利的地方;到最后体能虚弱到自行车也无法上去,只能用板车载着父亲走走停停看看,他是想把曾经的一切捡起、重温、记牢。 “我没有什么放心不下的,但你妈跟着我辛苦了一辈子、操劳了一辈子,要好好孝顺你妈!”这是父亲对于他磕磕绊绊一辈子的母亲的牵挂,唯一牵挂!父亲治病欠下了不少债务,但与他留下的无形财富——勤劳、爱家、有责任和担当,生活百般艰辛,但依然对生活无限热爱——相比算不了什么。在父亲身上,我感悟能让老人安度晚年、将子女养大成才,作为普通的农民,是值得荣光的,也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传承的根本! 父亲,您的一生我已读完,我这一生却来不及更多告诉您!我还在长大,可您却不会再老了。我们都很好,您呢? 【作者单位:天寿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