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险情急排除 团结协作奏凯歌(附图片)
——伟池轮成功修复货油舱舱盖观察窗固定螺栓断裂全记录
发布日期:2023-06-09  作者:胡学文  字号:[ ]

  石油化学品往往有较强的挥发性,当挥发的油气与空气的混合,极易引发爆炸。为保证油化船在运输过程中货物和船舶安全,常规的做法是在货舱密闭状态下,对货舱充注惰性气体。因此,保持货舱密闭性对货物及船舶安全是至关重要的。

  近日,中远海运能源所属伟池轮满载着石脑油正航行在南中国海上。与往常一样,水手长带着水手们前往甲板进行维修保养,刚过船舯部,一股刺鼻的石脑油气味随风飘来。“货舱漏气了!”多年的职业敏感性,让他意识到货舱密闭失效!他立即放下手中的工具与水手们迎着气味去查找漏点。很快,他们就发现气味是从左舷第一货油舱舱盖处发出的。经检查是舱盖观察窗的一根固定螺栓断裂,石脑油蒸汽混合着高压舱气从观察窗溢出,发出滋滋的响声,刺鼻的气味随风扩散。石脑油是一种挥发性极强的、易燃石油产品,加上连日高温,舱气压力持续保持在高位。为防止高压舱气泄漏导致危险,水手长立即关闭惰气分路阀,安排水手报告大副,自己留在现场守护监控,做好防火安全。

  接险情通知,大副和船舶领导立即来到现场查堪。这个圆桶形观察窗直径约30厘米,开口于货油舱盖上部一端,高约15厘米,顶部有一个可以移动的钢制顶盖板,由两根螺栓固定并压紧。螺栓断裂处位在螺栓中部,由于螺栓表面有牛油涂抹,前期检查未能发现该隐患。

  修复方法很简单,割换或焊接断裂的螺栓即可,但在满载石脑油的油轮上,这项工作立刻就变得复杂了。他们必须将这个油货舱盖拆卸下来,并移到机舱工作间才能进行电焊作业。这项工作的难点是如何将这个长1.5米宽0.8米、重量超过500斤的“大家伙”安全转运到机舱工作间!

  伟池轮是一艘反龙骨船,左一货油舱舱口靠近船中,高出主甲板近一人高,位于一个由反龙骨围成的狭小空间内。转运这个舱盖,首先要把它从“龙骨围墙”内搬出去,这就意味着必需将这个庞然大物从平地举过人肩的高度,翻过龙骨顶部再放到甲板上才行。而舱口的一侧紧贴龙骨立面,空间仅容一人站立,另一侧布置着管路和舱盖升降装置,六个人在其中徒手行走都会有磕碰,更不用说要协作抬移这么大的物件了。这不仅要考验大家的体能,更考验着大家的协作能力!

  为尽快完成抢险任务,在场人员对接下来的工作做了全面规划分析,并进行了推演。从人员站位、移动路线到配合协调、风险评估逐一做了细致的安排。在大副指挥下,政委、水手长、木匠等三名50岁以上的“老头”带着三名20出头的壮“小伙”开始搬运,这六名“大力士”屏住一口气,在大副的口令下,同时发力,将舱盖举过肩头,并将其一端搭在了龙骨上。“大力士”们略微调整一下站位,再慢慢将舱盖移到中间,保持两边受力均匀。接着他们以龙骨顶部为轨道,平稳地将舱盖向左舷推动,直到龙骨的最外端,稍喘一口气,擦一把眯住眼睛的汗水,六人齐喊“一、二、三”,稳稳地将舱盖再一次托起,然后慢慢放在甲板上。

  从甲板前部将舱盖运到机舱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不足一米宽的通道上布满了压载舱道门、地令、缆桩、管路等障碍物。徒手抓住舱盖的边缘,六位“大力士”谨慎地抬着舱盖在甲板上移动,人均近百斤的重量完全靠两只手的八个手指负担,即使练过“鹰爪功”的高手也难长时间坚持,负重倒退行走更需要技巧。稍有闪失,舱盖掉落可能会有不可承受的伤害。短短的150米,走起来是那么的漫长!为了伟池轮的安全、为了租家的效益、为了公司的荣誉,他们心无旁骛、步步为营、紧咬牙关坚持着,他们密切配合,齐心协力,终于安全“通关”,到达终点。

  最难的一关就这样拿下了。剩下工作就简单多了,用备件吊吊运到机舱,再用天车转运到备件间,切除旧的、换上新的,焊接打磨好,以最快的速度运回装复。

  至此,经过近四个小时的突击,抢险修理工作宣告完成。中午的烈日下,他们带着“沾满汗水”的笑容和抢修成功的满足收拾着现场的工具,活动活动胀痛的手指、酸麻的臂膀和僵硬的腰背,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喜悦和自豪。

  这就是伟池轮船员们的精神,他们坚信,“惟其艰难、更显担当、惟其拼搏、更显荣光”。在创建“标杆船舶”的冲锋路上,他们将一往无前,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用实干担当筑牢船舶安全管理的基础。

  (作者单位系伟池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