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然桑榆 |
发布日期:2023-02-10 作者:安哥 字号:[ 大 中 小 ] |
书海信步 古人所云“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并非宽慰“失之”者之辞。其实,桑榆之收,常得益于东隅之失。我的桑榆之收就有满橱盈柜的书籍,同样拜东隅之失所赐:耗费无数休息时光,花费许多财力……因为我的藏书中大都是重版新印的古籍。 我最早买古籍书还是在少年时。时值20世纪70年代中期,“文化大革命”旗手们正摇笔鼓舌,发动“尊法反儒”运动,以达其进一步排除异己、篡党夺权的目的,其间策划重印出版了一些古籍作为“学习批判”材料,尽管加入了歪曲历史事实的前言后记,所幸原著未被篡改。枯索冷寂多时的书店着实热闹了一阵。一到假日,我矮小的身子便钻挤在购书人丛中。那时我着迷于诸子百家哲理精辟和生动晓畅的短论,迷醉于柳宗元和刘禹锡清朗深情的诗文,但兜里积攒有限的零花钱仅够买下《刘禹锡集》《公孙龙子》《柳宗元诗文选注》。直到80年代工作后,我才真正开始大量买书。引发我迷醉古典作品的是现代文学大师鲁迅、孙犁、郑振铎……他们对古代文化的见解精深独特,极富启迪,他们的白话文字或清新畅达,或凝练蕴藉,都体现出深厚的古典文学根底。从中我领悟到,不断创新的思想文化,是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中的。我的上班地点离书店云集的福州路很近。我常常免去午餐,利用更多午休时间钻书店、找书摊。正值国家迎来百花齐放的春天,大量古今典籍重见天日,我流连书林,饥渴皆忘。但古籍的丰富也着实“乱花渐欲迷人眼”,我就先挑《昭明文选》《玉台新咏》《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等好的选本下手。我父亲早年曾购得《绝妙好词》和《花间集》,爱不释手,珍藏多年,却不幸在十年内乱时期遭劫。父亲怅恨之余,时时吟诵书中诗词,并给我讲释,令我心生向往。那天我在书丛角落重新发现了这两本书,当即飞抓在手。虽不是原来的版本,仍是珠还璧归,父子同喜,反复把玩! 阅读多了,我就寻购自己喜爱的作家文集。于是藏书柜中有了陶渊明、庾信、白居易、杜甫、蒲松龄、袁枚等文学大家的厚重诗文集。如此痴迷买书,当然是有所失的。我的收入难以言丰,虽不至于节衣缩食,节省开销则是必然。还有投入的大量时间和精力,而苦苦奔走、搜求却空手而归也是家常便饭。然而所失较之所得实不足为道,以今天的书价行情看,那时所购实在是价廉物美。尤其是古籍,印数不多,错过购买,难以再得,即便日后再版重印,书价也翻了好几倍。更何况,我收获的精神珍宝岂是物价所能衡量,在书店了解书情,随手抽书翻玩,也不无收获且良多趣味! 那些年,在不少弄口街角常可见一些地头书摊,书有些破旧,但价格不贵,还可讨价还价。我不善砍价,几乎从没讨着便宜,但如愿买到不少书店里没有的书,主要是古典小说,像《荡寇志》《说岳全传》《说唐》《醉醒石》《石点头》《豆棚闲话》《西游补》《分类宋人小说》等。摊贩们还会得意地跟你炫耀一番自己的“在行”,虽有些滑稽且不着边际,但说的毕竟是书事,令我一笑过后愉快且不无获益。可惜如今很难见到这样的地头书摊了。 生长在十年内乱年月,我没能打好古文基础,虽然对古文化典籍兴趣日增,但要深入阅读,困难很多,我努力追回失去的光阴,弥补不足。我参加高教中文自学考试,除了学习《古代汉语》等古文必修课外,还选修了颇有难度的《训诂学》,同时购置了《辞海》《康熙字典》等工具书,以帮助自己阅读更多没有句读和注释的原版古籍。转眼我已退休数载,虽入老境,学而不止;秉烛夜游,力发微光余热;喜收桑榆,陶然自乐! 【作者单位:中远海运财务(退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