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轮加班跑春运的故事 |
发布日期:2023-01-13 作者:顾金龙 字号:[ 大 中 小 ] |
往事云烟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客轮作为往返沿海地区的主要交通工具,很受欢迎。当时,国内高速公路较少,公路客运较薄弱,班次少,车况差;那时也无高铁,坐火车速度慢,行程颇费时,加上百姓收入少,乘飞机出行更是奢望。于是乘坐客轮就成了首选,既价廉实惠,活动空间还大,像上海到宁波睡一觉就到,就算到青岛、大连,票价也较便宜,还可一路观海景吹海风,欣赏大海之美,乐在其中。更有一点,乘船出门可多带行李和土特产,只要自己背得动,没有“超重加价”之说,所以大家都喜欢乘船。那时,上海至大连、青岛、宁波、温州、广州等地的客运航线都是热门线路,由上海海运局承担客运,总共10条客轮,运力本就不宽裕,尤其到了春运,运力缺口更加明显,就算所有客轮加班加点开,也还有很多旅客买不到票。那时候的金陵东路外滩船票预售处,整日里灯火辉煌,每天挤满了人,为了买到票,许多人连夜睡在外面通宵排队。 为了满足春运期间乘客的出行需求,局里每年都会临时安排七八条3000吨级货轮加班跑春运,我就经历过这样的情形。1966年底,我所在的“战斗10”轮接到指令:参加来年1月的春运。大伙事先把三个大舱冲洗干净,在舱口上架起油布,装上梯子,在舱里铺上草席,甲板上接通了自来水,设立了临时洗漱点,安装了小卖部、厕所等供乘客使用。局里为每位乘客配备了一条毛毯,还派上了广播员、服务员、会计、乘警等工作人员。 上客那天,平时冷冷清清的货轮一下子热闹起来。船上人声鼎沸,走廊、会议室、餐厅、船员房间,凡是能住人的地方都挤满了人。船上飘扬着广播员优美的声音:“亲爱的旅客们,本航次由上海开往温州,请旅客们核查一下自己的船票、船名、航次、时间,以免乘错……”之后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洋溢着一片新春佳节的气氛。旅客们携带着大包小包的上海老字号产品,个个兴奋不已,因为终于可以回家过年了。 春运期间的上海十六铺码头泊位紧张,根本不够用,加班货轮一般只能停靠黄浦、汇山、公平路码头上下客。每天客运站来往的旅客成千上万,人头攒动,尤其是每逢客船停靠,整个码头一下子就沸腾起来,热闹无比:一条船数千名旅客和船员,个个肩扛手提,还有用扁担和棍子挑的,带回上海的年货都是当地土特产:成筐的大连苹果、成包的青岛花生米、成串的广州香蕉、成捆的宁波年糕、成袋的温州海蜇、整只的活鸡活鸭……塞满了各式旅行包、网线袋、蛇皮袋。大家慢慢走下舷梯,排成长蛇形队伍一路前行,浩浩荡荡,极为壮观。要是有幸,还可以看到全国劳动模范、服务明星杨怀远肩挑扁担、手挽老大娘行走在熙攘人流中的温馨场景。码头门口则挤满了迎接的亲属,呼唤声、欢笑声更是不绝于耳…… 到了1972年,在上海海运局的督造下,上海沪东造船厂建造的7500吨客货轮“长征”号交付使用。此后几年,沪东厂造出了12条7500吨客货轮,从此,3000吨货轮正式退出了春运舞台。 【作者系中远海运能源退休船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