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氛围和树口碑
——浅谈企业文化的本来面貌和应有的力量
发布日期:2019-09-20  作者:钱江  字号:[ ]

  工作探讨

  “总和说”是企业文化概念的主流

  据统计,目前企业文化的概念多达200多个,其中“总和说”较为知名。比如:最早提出企业文化概念的美国管理学家威廉·大内认为,企业文化是进取、守势、灵活性——即确定活动、意见和行为模式的价值观。美国哈佛商学院约翰

·科特和詹姆斯·赫斯克特则认为,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中各个部门,至少是企业高层管理者们所共同拥有的那些企业价值观念和经营实践,是指企业中各个职能部门,或地处不同地理环境的部门所拥有的那种共同的文化现象。还有美国学者特雷斯·迪尔和阿伦·肯尼迪认为,企业文化是价值观、英雄人物、习俗仪式、文化网络、企业环境。以上这些定义虽然都没有直接言明企业文化的“总和”属性,但其内涵或多或少都已包含了这个观点。

  比较有代表性的“总和说”定义有:企业文化是企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企业文化是企业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实践中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的总和;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该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它包括企业愿景、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

  “总和”不是简单的物理相加,而是化学反应

  如果只从字面理解以上这些概念,就很容易把企业文化理解为企业的某几个部分的工作或者企业所有工作的相加总和,这种理解的偏差将直接影响企业文化的实践。

  有一次,我和一位远洋船上工作的老政委谈话,请他讲讲船舶文化建设,他很兴奋地和我说:我们上个月搞了一次会餐,大家吃得很高兴;这个月又包了一次饺子……让人以为在这位政委心里,似乎吃好喝好就是船舶文化建设。还有一次,我去一家工厂参观,一进门的路两边,墙上挂着、贴着各种各样的标语,似乎该企业十分重视文化建设,老板还亲自抓标语口号工程,要求工厂、部门和车间3个层面都要有自己的标语口号,并且要张挂在工作场所……了解下来,这家工厂的老板认为,有了这些花花绿绿的标语口号就算是有了企业文化建设了。实践中,还有的认为文体活动就是企业文化,企业宣传就是企业文化,等等,把企业的某一项或某几项工作当作企业文化建设。还有一种比较普遍的认识,就是认为企业文化包罗万象,企业的采购、生产、安全、管理、制度、会议,甚至厂房、车间等等都是企业文化,手之所及,眼之所顾,都是企业文化。实际上,这些实践上的偏颇归根到底都是对企业文化概念理解偏差导致的。

  深入学习企业文化的经典著作就会发现,上述概念里的“总和”并不是各种元素简单的物理相加,“价值观、英雄人物、习俗仪式、文化网络、企业环境”简单加在一起,结果还是这些元素,形成不了松下幸之助所讲的那种“令到他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力量”。价值观念、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简单加在一起,同样还是这些各自独立的元素,形成不了企业文化。这就像厨具、食材、油、调料和一本食谱摆在一起形成不了一道好菜一样。

  事实上,“总和”真正的含义是这些要素通过企业的各种行为和活动相互作用、相互融合产生化学反应的结果,这种结果最终让挂在墙上的一句价值理念变成每个人心中的坚定信仰和执着追求;让英雄人物从历史的时空里走下来,走进每个人的心中,渐渐地让每个人都成为英雄人物;甚至让企业环境,比如一栋大楼变得不仅仅是一栋大楼,而是家园和灵魂……这才是企业文化本来的面貌和应有的力量。

  “总和”对内表现为氛围,对外表现为口碑

  正如食材、调料经过不同的烹饪技术最终表现出美妙的出色香味一样,企业的精神和物质元素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将表现为具有强大力量的氛围和口碑。

  氛围,这是对企业内部而言的。我们常说,决定一个家庭兴衰的是家风,决定一间学校成败的是校风。同样,左右一家企业走向的是企业的风气,换个词,风气也称之为氛围。比如,当我们走进不同企业内部时,会有不同的感受,这家企业,大气,规范,国际化;那家企业,暖心,平等,人性化。有的企业,让人感觉富有激情,很创新,快节奏;也有的企业,让人感觉无所事事、人浮于事,

或者紧张、冷漠、压迫感等等,这种感受就是这家企业传递给每个人的氛围,这个氛围里面有管理者的魅力,有被高度认同的认识和追求,还有深厚的历史沉淀……是这家企业的行为准则和价值体系的直观反映,也就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

  松下幸之助所说的那种力量恰恰蕴藏在这种氛围里面。好的氛围形成正向的力量,和谐的氛围会淹没争斗,温馨的氛围会融化冷漠,公平的氛围将激励拼搏,进取的氛围将催人奋进……这样的力量最终将推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同样,不好的氛围形成反向力量,冷漠的氛围会充斥勾心斗角,官僚的氛围会滋生腐败专权,投机的氛围令人不务正业,逐利的氛围令人急功近利……这样的力量必然成为企业发展前进的绊脚石。

  这个氛围是很难被描述清楚,更不能被量化,但在这个氛围中,所有的人都会被感染、被同化、被改变,直至个人的思想和行为自觉地被凝聚、被统领。人可以逃避和钻制度的漏洞,但却无法摆脱这种氛围的制约。

  而口碑,是对企业外部而言。我们知道,社会对一家企业会有一个比较一致的认识,比如,华为坚守战略、关注客户、重视研发和创新,是国产手机品牌的代表;海尔重视产品品质,冰箱质量好,省电,售后服务好。“这家企业规模很大”“这家企业很有社会责任”“这家企业员工福利很好”等等,这种社会对一家企业普遍的评价就是这个企业的口碑。和“氛围”一样,口碑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结果,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什么样的文化形成什么样的口碑,有些企业认为打造企业口碑可以走捷径,花钱做广告就可以赢得社会和消费者认可,这是短视的,也许短时间有可能带来一定效应,但酒香才能不怕巷子深。

  做企业文化根本上就是做氛围和口碑

  我们经常说,企业文化看不见、摸不着,是虚无缥缈的,在这种认识影响下,企业文化建设在一些企业不被重视,甚至当花架子是可以理解的。

  而当我们认识到企业文化就是做氛围和口碑时,情况就不一样,氛围和口碑不是虚无缥缈的,是可以被明确感受到的,这就像家庭氛围一样,是冷冰冰还是暖融融,是积极进取还是破败衰弱,是书香气还是市井味,就算走进一个陌生的家庭,这些东西都会扑面而来,给人强烈的感受。这也就是说,不管是家庭文化还是企业文化,做和不做、做得好或做得不好,呈现出来的氛围是完全不一样的,带给每个人的感受也是完全不一样的,对身在其中的每个人的影响更是完全不一样的。

  更重要的是,当我们认识到企业文化就是做氛围和口碑时,之前争论不休的问题就会变得清晰。比如,企业文化到底是不是一把手文化?如果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几项或者所有工作总和,那毫无疑问是一把手文化,因为一把手能够把握这些工作的走向。而如果企业文化是氛围和口碑,那这个观点显然是有偏颇的,因为氛围包罗万象,每一个人都会对氛围带来或多或少的影响;还有,企业文化是不是企业战略?因为企业文化价值理念包含了企业愿景、使命等,很容易与企业战略混淆。而如果企业文化是氛围和口碑,那么,企业文化就一定不是企业战略,而是企业战略的推手;再有,企业文化是写出来还是干出来的?如果我们直观地理解企业文化概念,企业文化包括企业愿景、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似乎把这些写出来挂起来就完成企业文化建设了。而如果企业文化是氛围和口碑,那我们就会很清楚,写出来、挂出来只是营造氛围的组成部分,更多的是干出来的,比如,只有公司上上下下都从意识、制度、行动上做到公平公正,公平公正才会成为企业的一种氛围。

  氛围的形成是企业全体员工坚持不懈朝着一个方向共同努力的结果,但并不是形成了就牢不可破,大家可以一劳永逸了,而是需要企业全体员工长期维护、呵护。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需要各个方面长期的努力才能形成,必须倍加珍惜。

  (作者单位系中远海运散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