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老兵的红色记忆
发布日期:2019-08-23  作者:邱晓东  字号:[ ]

  潮起新中国·远航新时代

  1955年,19岁的父亲怀抱着一颗保卫祖国、建设家乡的赤诚之心瞒着家人“

偷偷”报名参军,并有幸第一批应征入伍,被列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加农炮野战

营。第二年,野战部队移师福建前线,奉命镇守大嶝岛、小嶝岛和角屿等三岛。

曾被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称誉为“英雄三岛”的战略位置极其

险要,其中大嶝岛离金门岛最近距离不足2000米,遇海水退潮,许多海域露出滩

涂。放哨时,对面哨兵的一举一动清晰可见,为此双方都不敢掉以轻心。

  作为新兵的父亲在紧张的战备环境中逐渐磨砺和锻炼出了军人的刚毅和敏锐。

白天,部队的一切行动隐蔽而谨慎,他每天跟随战友穿梭在蜿蜒的战壕中,挥铁

锹、掘山石、扛木梁,修筑猫耳洞、地下防空设施和近两米高的战壕掩体;有时

在营部的指挥下,他又随战士们奉命去码头抢运从晋江沿海转运上岛的各种木材、

战备物资和武器弹药。从码头到阵地近2公里,每天要负重跑四五个来回,不少

战士脚上磨出了血泡,肩膀扛破了皮肤,但是没有一人退缩。晚上,部队的警惕

性更高,大约每隔100米就设一个哨位,战士巡逻时都使用暗语和口令,在黑暗

中时刻监视着海面的动静。夜间休息时,父亲和战友们挤在阴暗潮湿的地下掩体

和防空洞内,时常伴着空袭的警报声和海浪的拍岸声进入梦乡。

  前线将士得到了祖国人民的支持和鼓励,大量的慰问信飞向作战前线,全体

指战员精神抖擞,士气高涨。平日里,战士们相互取乐,互帮互助,经常同岛上

的民兵和群众联欢。收到家信是战士们最大的快乐,躲在隐蔽场所观看电影和军

区文工团的慰问演出成为对他们最大的褒奖,父亲说他还曾有幸在前线见到了梅

兰芳先生。为了提高本领,父亲经常参加各类战备训练,学习大炮操作技术;在

地下防空洞里,由教导员和老兵带教,刻苦学习理论和炮兵课程,思想觉悟和操

作技能有了持续提高。因为局势紧张,随时可能爆发战争,父亲和战友们在防空

洞里用爱国情感和忠义决心写下了一份份保家卫国的决心书。

  父亲回忆,他所在的团位置距离金门岛最近,经常可以看到国民党军在金门

岛海岸线上敷设地雷和水雷、移动武器装备、修筑掩体工事,而我方部队部署的

加农炮炮口也分分秒秒瞄准几千米之外的对方阵地,火药味弥漫在两岸海域上空。

1958年春,父亲所在野战营接到军区命令,要求在最短时间内在大嶝岛和大陆海

岸之间打通一条临时海上运输线。大嶝岛到沿岸相距三四公里,依照当时的条件

在海面上架设浮桥相当困难和危险,施工时间既要抢在落潮之后,又要防止敌人

的炮火袭击。军令如山,在没有专业造桥机械和物资匮乏的艰难环境下,父亲紧

随着营部指战员跳入齐胸的海水中徒手打桩铺管,日夜抢建。刚开始敌人未发觉,

铺设的进度较快,运输线一米一米地向前延伸,没多久,敌人就发现了我们的意

图,经常以炮火骚扰,阻挠施工进度。但是,全体官兵众志成城,凭着智慧和毅

力,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在规定时间内筑就了一条海上生命线。

  8月23日上午,天空晴朗,能见度极好,父亲所在的野战营指挥部突然接到

命令,要求立即停止一切活动,加强巡逻和瞭望,提高警戒等级。此时,战士们

心里都在猜测,一定有重大军事行动,兴奋和激动洋溢在每位指战员的脸上。下

午,各连排炮兵全部进入临战状态,弹药武器纷纷搬进火炮阵地,只等一声令下。

傍晚5时过后,信号弹划破长空,顿时,大嶝岛上战火升腾、硝烟弥漫,炮声震

耳欲聋,同时解放军分布在厦门、莲河、围头等海岸线的炮兵营也集中向金门岛

展开突袭式的毁灭性炮击。金门岛上瞬时火光冲天,毫无准备的守军过了10余分

钟才缓过神来,开始调用各型火炮进行反击。解放军第1波炮击大约持续了半小

时,经过补充和调整后,随即展开了第2、第3次集中打击。当天,双方炮火一直

打到晚上9时许才逐渐停歇。父亲清晰地记得,当时双方炮击的战斗场面非常壮

烈,身边不少战士被弹片击伤,也有战友不幸牺牲。但是解放军全体官兵士气高

涨,作战步骤井然有序,包括父亲在内受轻伤的战士都不肯下火线,相互进行简

单包扎后继续坚持战斗,直至当晚炮战结束。

  以后的几个月里,双方的炮战此起彼伏,延绵不断。后来,在军委的统一指

挥下,战斗改成“单日打,双日停”的奇特方式。据父亲回忆,后来的炮击实际

上只是一种象征性攻击,虽然双方并没有什么正式协议,但实际上有一种不成文

的默契:解放军对金门炮击目标只打到海滩上,而对方的回炮同样也只打到我方

的海滩边缘。

  如今,福建沿海与金门、马祖地区已实现直接往来。每每提到61年前的战事,

父亲都会感慨而自豪地对后辈说:“‘英雄三岛’是我曾经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

  【作者单位:海盛航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