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精神照心怀(附图片) |
发布日期:2022-07-29 作者:刘福阁 字号:[ 大 中 小 ] |
情感锚地 “学沂蒙精神,悟初心使命”,不仅是一次聆听红色故事、领悟沂蒙精神之行,也是一次叩问初心、追寻来路、砥砺品格、坚定信仰之行,从灵魂深处会升腾特殊的激情和力量,为国家、社会和企业而不懈奋斗,心无旁骛,笃定前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视察沂蒙老区时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要不断地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从1937年到1949年,沂蒙地区发生大小战斗4000余次,在420万人口中有120多万人拥军支前,21.4万人参军参战,10.5万将士血染疆场。乡乡有红嫂,村村有烈士。沂蒙精神是中国红色基因宝库的明珠,随着时代的发展,愈发璀璨夺目,熠熠生辉。我们领会精髓,感悟内涵,世代传承,作为凝聚前进道路的智慧和磅礴力量。 来到临沂老区,在这片洒满英雄鲜血的红色热土,处处闪烁“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新时代的临沂人正努力创业、不懈奋斗,将这片沃土汇集起新征程的无穷伟力,如今早已摘掉贫困老区的帽子,满怀豪情建设新时代中国物流之都。 重走大青山胜利突围路,零距离感受1941年11月发生在大青山的突围战。勇敢的八路军战士为了掩护抗大一分校学生的转移,与日寇浴血奋战,舍生忘死。有的战士打出最后一颗子弹,英勇跳崖;有的战士在生命的最后一息咬掉敌人的耳朵……他们的热血青春和宝贵生命永远停止于此,他们的精神是时代的图腾,永远常青,催人奋进,砥砺前行。在镌刻抗大校歌的木牌前,我们深情唱响红歌,深切缅怀为革命牺牲的无数英雄,昔日壮烈的激战场景再次浮现在眼前,脚下的每寸土地和每块石头都洒满英雄的鲜血,在今天开出更加美丽芬芳的花朵,鲜艳照人、常开不败! 沂蒙精神最深情感人的元素,来自于那些用母爱书写支前故事的沂蒙红嫂!以明德英、王换于、李桂芳为代表的一大批红嫂群体,在她们身上折射女性的大爱和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她们不惜一切支援前线,点点滴滴都融入我们的血脉,强大我们的魂魄。她们将最后一尺布做军装、最后一碗米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最后一件棉衣盖在担架上。红嫂王换于宁可让孙子挨饿,也要让儿媳用奶水抢救伤员,以大爱无疆谱写了军民鱼水情。每位红嫂就是革命胜利的一块基石,她们瘦弱的身躯,挺起大山的脊梁,勇架火线桥,乳水救伤员,抚养革命后代,缝军衣、做军鞋、摊煎饼当军粮,送子参军、送夫支前,危机时刻,冲锋在前。有人问她们需要怎么报答,她们却说:“这是水,不是人情债,不需要偿还!”朴实的话语,简单的表白,一次次撞击我们的心灵,试问在今日的和平时代,我们还有什么困难不能战胜呢? 孟良崮战役纪念馆高19.47米,寓意1947年发生的那场震惊中外的战役。纪念馆的外墙宛如两面三角形的红色战旗。墙体上镶嵌着十九万四千七百枚弹壳,寓意了当年的枪林弹雨。馆外巍然屹立的解放军雕塑和馆内陈列着生动的历史资料,再现当年孟良崮那些壮烈的画面和真实故事。这场战役,国民党军的武器配备要远超我们,实力相差悬殊,我华东野战军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在于他们的身后有300多万沂蒙儿女,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后勤保障,筑起了坚不可摧的堡垒,可以说这场战争的胜利也是沂蒙人民用小米和小推车换来的。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得到完美的诠释和解读。 走进闻名中外的沂蒙小调发源地——临沂市费县,词曲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唱出沂蒙革命老区的风土人情和美好向往,在如此艰苦的生活条件下,人们依然对明天满怀无限憧憬,初心不改,清澈闪亮。无论是谁,只要唱起这首歌,眼前就是一片充满希望的青青世界!当年举世闻名的《大众日报》就是伴着歌声从这里走向全国。 瞻仰由毛泽东亲笔题词的革命烈士纪念塔,我们庄严地举起右手,再次重温入党誓词。这里安放为新中国解放事业而牺牲的英烈们,他们用生命树立起一座壮丽丰碑,深刻回答了什么是初心来路、什么是舍生忘死追求的信仰、什么是革命理想高于天,激励着我们不负韶华,砥砺品格,传承红色基因,赓续沂蒙精神,开创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伟业。 【作者单位:中远海运客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