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运发展史上的“劳模工作室”(附图片) |
发布日期:2021-08-20 作者:于庆恩 朱文樵 访问次数: |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自2011年起,上海市总工会在全市开展“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要求上海市所属产业(工会)结合实际,积极开展以“劳模创新工作室”为重点的劳模品牌创建活动,进一步弘扬劳模精神,促进企业的发展。当时的中国海运集团工会积极响应上海市总工会的倡议,创建了中国海运的“劳模工作室”,在不同业务领域积极组建由省部级以上劳动模范领衔的劳模工作室,充分发挥劳动模范在企业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中的引领示范作用。 在创建“劳模工作室”活动中,中海电信支家茂、中海集运庞海臣和中海工业陆金林、夏学禹等人领衔的劳模创新工作室集体分别获批为2011、2014、2015年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上海船研所“金允龙海事科技劳模创新工作室”和“瞿辉交通信息技术劳模创新工作室”被命名为中国海运“劳模创新工作室”。 2014年4月1日,中海集运成立庞海臣安全管理劳模创新工作室。工作室由安全工程师、资深船长、消防专家以及行政人员12人组成,主要从事船舶安全管理、船舶节能、油耗监控、危险品运输管理及职工职业安全管理、公司安全管理体系完善和公司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等方面的创新。在工作室的创新驱动下,中海集运以965分高分获得交通运输部安全生产标准化A级企业。2014年下半年,工作室开展创新油耗监控模式研究,对公司相关部室燃油控制情况进行监控,就船舶列入高油耗黑名单后的处理情况进行跟踪和通报,以进一步提升各相关部室对船舶燃油的控制。通过公司上下努力,中海集运在运力同比2013年上升15.5%的情况下,实现节油38.3万吨。工作室提出“规范有序,安全可控”目标,通过下发相关的安全管理规定与操作流程来规范危险品操作,使得大量原来禁运的危险品开始规范运输。当年,中海集运安全保持平稳,事故及险情发生率达到自公司成立以来的最低水平,事故同比2013年大幅下降42.9%,险情故障同比下降55.6%。 以劳模精神引领激励广大职工群众,是工会工作的内容之一。中国海运工会大力弘扬以杨怀远为代表的劳模精神,先后创建了5家劳模创新工作室,同时编辑出版了《杨怀远诗歌选》《为人民服务到白头》等8本专刊;开展“为中国海运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一线模范人物”评选,举办劳模先进事迹报告会,编辑反映学习型员工先进事迹的《学海泛舟》,大力宣传陈幼人、李伟雄、陆金林等一批在企业发展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事迹,让新时代劳模精神发扬光大。2015年,中国海运有1人(中海集运轮机长林松山)获全国劳动模范、5人获上海市劳动模范、4个集体获上海市模范集体、15名船员和16名海嫂分获全国优秀船员和优秀船员家属荣誉称号,另有2家基层单位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1家基层单位获上海市“三八”红旗集体、1人获上海市“三八”红旗手。 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中国海运工会还牵头拍摄了劳模宣传片,来到劳模工作现场,走近劳模,用劳模事迹激励和带动广大职工。为发挥劳模示范引领和骨干带头作用,加快集团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工会还不断加大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和扶持力度,工会领导到劳模创新工作室调研,听取汇报,划拨专项资金用于工作室开展创新攻关项目。劳模创新工作室敢为人先、攻坚克难,加强人才梯队培养和技术传承,成为创新创效的优秀平台。 【作者单位:集团史志办】 支家茂与劳模工作室的同事开展技术攻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