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部建在船上”红色史话(附图片)
发布日期:2021-06-11  作者:相熔钢  访问次数:  字号:[ ]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

“支部建在连上”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和强大的政治优势。中远海运各级党组织一致认为,要把新中国的远洋船队建设成一支拖不垮、打不烂的英雄船队,就要传承我党我军的红色基因,坚持“支部建在船上”,通过实践的艰苦历练,把每一艘船舶都建成“海上战斗堡垒”,这是党和人民对中远海运船队的现实要求,也是时代赋予广大船岸职工的神圣使命。

1949年5月26日,上海市区大部解放。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宣告成立。28日,市军管会任命于眉、邓寅冬为招商局轮船股份有限公司军事总代表、副总代表。6月5日,正式举行接管仪式。7月,所属船舶陆续派驻军事代表接管。

然而,船舶党支部的建立,并不是军代表上船全面实施军事管制后成立起来的,也不是军代表制改为政治委员制同步推进的,而是根据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条件和不同内外环境先后组建起来的。其原因有三:一是船上党员数量不足,不够成立党支部的基本条件;二是船员队伍成分不纯,尤其是接管国民党统治下的招商局船员,不乏敌特分子潜伏其中,后经“肃反”“民主改革”等运动,船员队伍方逐步纯洁;三是各级党组织对在船员中发展党员较为慎重,未因党员人数不足成立不了党支部而突击发展党员。因此,各单位在船舶建立党组织这一重大事项上没有急于求成,而是采取积极稳妥的原则,在基本条件具备、基础工作扎实的前提下,精心筹划,稳步推进。

第一个“支部建在船上”的船舶是中波公司波库依轮(中译名和平轮)。1951年6月15日,在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切关怀下,中国和波兰两国政府合资创建了中波轮船股份公司。因中、波两国同属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双方对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均非常重视,企业成立之初就建立了船舶党支部。据史料记载:“1951年6月成立中波公司时,交通部在中方船舶上建立了政治工作制度,设立了党支部,在配有中方船员的船上配备船舶政治委员。”和平轮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实现“支部建在船上”的船舶。

第二个“支部建在船上”的单位是上海海运管理局。1952年6月,为船舶党组织在运输生产中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上海海运明确规定:每船有3名以上党员的成立党支部,不到3人的合建1个支部。当时有18艘海轮,共成立了17个支部(有两条船合建1个支部)。自此,上海海运船舶党建阵容随着船队规模的扩大而不断壮大,发挥出不可替代的历史性作用。

第三个“支部建在船上”的单位是广州海运管理局。1954年2月,广州海运共建立了10个支部,有8个为船舶党支部。当时,船员中共有党员75名,船舶党支部党员数最多的14名,最少的4名。支部书记均由船舶政治委员担任。

1961年4月27日,中国远洋运输公司甫一成立,就带着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基因,带着上海、广州海运系统和中波公司的船舶党建经验,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率筹备船舶党的组织建设,一步到位直接实现“支部建在船上”。船舶党支部由3人以上组成,船舶政委为支部书记。各船公司党委组织部门着重考虑党员特别是干部党员的合理配置,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纠正与调整,以确保船舶建立起坚强的领导核心,充分发挥出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七十余年的船舶党建之路饱含独特的规律、深蕴丰富的经验、充满深刻的启迪——船舶党支部是浮动国土的“生命线”,是精诚团结的“连心锁”,是战风斗浪的“压舱石”,是攻坚克难的“桥头堡”。

在中远海运的船上,每一寸甲板都是一寸国土,每一节船舷都是一道长城;每一名党员都是一面旗帜,每一个支部都是一座堡垒;每执行一次急难险重任务都要面向党旗、国旗庄严宣誓,每一场艰苦卓绝的斗争都会涌现出一批光耀史册的英雄。

“浮动国土”,党旗猎猎;战斗堡垒,彪炳史册。

【作者单位:集团史志办】

  和平轮是新中国最早实现“支部建在船上”的船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