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库门与中国革命
发布日期:2021-06-04  作者:钱坤忠  访问次数:  字号:[ ]

  海螺声

  上海的石库门承载着光荣和记忆,见证着共产党人开天辟地的伟业,凝结着上海这座城市的内在精神。当年,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李汉俊创办的《劳动界》、李达主编的《共产党》、瞿秋白任编委会主任(主编)的《布尔塞维克》等,相继都在上海石库门内撰写、编辑、出版,广泛传播中国革命的理论。

  1920年初,陈独秀在沪租住今南昌路100弄2号石库门房子,当时,陈望道、李汉俊、李达也在此办公或居住。此外,蔡和森、向警予夫妇,毛泽东、杨开慧夫妇带着两个孩子也都曾在上海的石库门内居住过并从事革命活动。任弼时、萧劲光、刘少奇也先后在石库门内的外国语学社学习。1921年6月,李达、李汉俊同当时在广州的陈独秀、在北京的李大钊通过书信商议,决定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随即,他们写信通知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和旅日的党组织各派两名代表来沪出席会议。7月23日晚,就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现兴业路76号)一幢不起眼的石库门小楼里,13位平均年龄28岁的年轻人代表全国50多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宣告了一个政党的成立。石库门成为中国革命红色的起点,从此中国共产党点燃的星星之火便席卷天下,成为燎原之势,如火如荼,蓬勃开展,不仅缔造了社会主义新中国,更改变了一个民族未来的走向。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回首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百年征程,从除了信仰几乎一无所有的小党,到今天拥有9100多万名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历经重重磨难,却始终坚定自信,一往无前,百年历史体现出浓厚的实践性特色。我们党的一切实践活动不是书斋中的空想,而是直接来源于鲜活的实践。强烈的实践性也使得中国共产党具有灵活性和发展性,能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进行必要的改革,作出积极调适,从而取得自身生存发展的资源和能量。

  2020年既有惊心动魄的风云突变,又有豪情万丈的砥砺前行。一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之战更是无可辩驳地告诉世人: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风雨来袭时最可靠的主心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具有无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经历生死,我们更懂得感恩和珍惜,更能体会到家和国的命运与共。一个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一个心系人民造福人民的执政党让人们感到安心,对明天更有信心。

  回顾走过路,不忘来时路,走好前行路。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要大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继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辛勤耕耘、勇往直前,再创历史的辉煌!

  【作者系中远海运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