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航运好声音2021
奋斗“十四五” 开启新征程
发布日期:2021-03-12  作者:  访问次数:  字号:[ ]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3月4日,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在京开幕。沐浴着明媚春光,肩负着殷殷重托,来自34个界别的2000多名全国政协委员齐聚北京、共商国是。3月5日上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肩负人民重托出席大会,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

  今年的全国两会,是一次在重要历史节点召开的大会。“十三五”圆满收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十四五”蓝图绘就,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会场内,代表委员立足开局起步之年,贡献同心同向之力,认真履职尽责,不负人民重托;会场外,万众瞩目,同频共振,一系列新思路、新部署,让人们倍感振奋。本报特此摘选部分全国两会代表和委员就建设我国航运强国等相关议题的建议和访谈。

  发行长江航运建设中央债券

  着力破解内河航运发展资金保障问题

  何建中委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海学会理事长)

  我国内河航运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十四五”期我国内河航运加快补齐短板,要加强财政资金保障、特别是中央财政资金保障。他建议,发行长江航运建设中央债券,用好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的市场投资机制,着力破解内河航运发展资金保障问题。

  一是强化中央财政支出保障。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是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在港口建设费停征后,应作为内河航运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全面履行内河航运基础设施建设中央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推动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战略实施。

  二是发行长江航运建设中央债券。长江航运建设中央债券是中央政府履行水路建设中央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的重要资金渠道创新。由财政部作为发行主体,债券纳入现行国债余额管理,根据长江航运建设发展需要明确年度发行规模,筹集资金主要用于长江干支线高等级航道建设,发行期限参照长期建设国债以10-15年为主,债券本息由中央财政一般预算资金偿还,系统提升长江干支线高等级航道通航能力,加快建立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体系,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三是用好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的市场投资机制。建议将内河航运发展中涉及的智慧港口、绿色港口以及现代物流等项目纳入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投资范围,充分发挥市场投资机制的作用。同时,争取设立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交通子基金。

  针对内河航运存在科技创新投入不足、港航装备发展质量不高、船员社会地位低、技术水平差等问题,何建中建议,设立内河“新一代航运系统”创新工程专项,推动内河船舶实现“岸基驾控为主、船端值守为辅”的新业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推动内河“新一代航运系统”创新工程发展。(文章来源:《中国水运报》)

  加快长江货运船舶LNG动力推广应用

  张锐代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长江航运集团董事长)

  张锐表示,今年准备了4份建议,包括加大对长江邮轮旅游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快长江货运船舶LNG动力推广应用等。

  在加大对长江邮轮旅游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方面,张锐建议,加大对长江邮轮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同时切实加大对长江邮轮运力管控力度。在加快长江货运船舶LNG动力推广应用,助力长江绿色航运高质量发展方面,他建议,加强政策引导,加大扶持力度。

  具体而言,建议交通运输部牵头,其他相关国家部委、重点航运企业、燃油供应企业参与,制定《船舶LNG动力推广应用行动方案》,出台支持政策,设立扶持基金,推动长江航运绿色、智能、高质量发展。张锐还建议,给予新建长江LNG加注设施包括加注码头、加注趸船、移动LNG加注船建造补贴;积极考虑现有长江加油站点升级为“油气合一”加注站,建立稳定的船用LNG价格机制。

  此外,开展研发攻关,突破微引燃LNG发动机技术瓶颈。在加大对长江绿色智能航运关键技术研究投入方面,张锐建议,将长江绿色智能航运关键技术相关研发经费纳入“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专项中央预算内投资”的支持范围。

  基于长江通航环境及船型特点,开展内河航运船舶能源低碳发展路径研究,并加快“江海直达、江洋直达、干支直达、铁水联运”等船型开发和推广应用,开辟内河水上运输新航道。

  此外,建立“数字长江”信息平台,形成长江流域“数据链”,基于北斗卫星及云技术应用,使长江经济带的各个部门、资源、要素能够共享数据链信息。此外,在加快建立保护修复长江生态环境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方面,张锐建议,尽快制定相关政策培育长江化学品洗舱市场,制定并出台化学品船舶强制洗舱政策,促进洗舱站良性发展。

  (文章来源:国际船舶网)

  推进长江航运绿色、智能、高质量发展

  李建红委员(全国政协委员、招商局集团原董事长)

  李建红于今年两会提交了一份《践行新发展理念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推进长江航运绿色、智能、高质量发展》提案。

  在提案中,李建红指出,长江“黄金水道”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依托,无论从“碳达峰、碳中和”、新能源应用和航运本身发展趋势,还是从长江经济带发展全局和未来方向,长江航运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从目前的政策、技术水平和行业趋势来看,长江航运已经站在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

  但在促进长江绿色航运深入推进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制约长江航运的绿色发展和LNG(液化天然气)应用。

  他进一步指出,应出台财政补贴引导政策,将“清洁能源LNG+三峡标准船型(130×16.2米)+智能化”纳入一体化解决方案,并配套LNG动力船舶优先过闸、减免过闸费、优先靠离泊等优惠政策,鼓励航运企业投资改造、新建一批应用LNG动力和先进智能航运、智慧船舶、智能航保技术的绿色智能三峡标准船型船舶,以优化运力结构,提升三峡整体通航运能水平,通过能力比设计水平提高60%,引领长江干线运输高质量发展,积极发挥骨干航运央企带头示范作用。

  与此同时,开展LNG加注和运输船舶的试点示范,发挥水运的成本优势,降低LNG运输成本,对LNG运输船舶设计建造提供补贴,为推广应用LNG动力船提供稳定、可靠的气源保障。加强和完善LNG动力船舶和运输船舶的船员培训和发证制度,完善培训大纲和教材,加强船员培训,满足适任要求,保障船舶航行和运输安全。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

  交通的突破口在于琼州海峡港航一体化

  邓小刚代表(全国人大代表、海南省交通运输厅厅长)

  琼州海峡承担着海南90%以上生活物资、100%过海汽车、25%进出岛旅客的运输,但海况复杂、航线密集。《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加快推进琼州海峡港航一体化建设。

  邓小刚表示,广东徐闻港区投用后,往返徐闻与海口新海港区的客滚船、“粤海铁”轮渡、货船渔船等通航交织更为密集,客滚船单航次最大载运旅客达1300余人,但目前海口新海港区泊位、航道、待泊锚地等配套设施不完善,也急需更多的应急救助力量。邓小刚建议,尽快完成海口新海港区待泊锚地及进出港双向通航航道建设,提升琼州海峡港航一体化海事保障能力,推进琼州海峡船舶定线制调整,构建两岸统一、高效智能的海上交通安全管理系统。同时加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统筹协调海事等部门在琼州海峡建立应急处置平台和救助基地,建立两岸应急救援联动机制,定期联合演练。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多处提到了海南自由贸易港,增强了我们加快推进海南自贸港建设的信心和决心。”邓小刚表示,提高交通网通达深度,降低交通运输物流成本,确保自贸港运输来往自由便利,仍是工作重点。所有进出岛航班允许加注保税油,推动“中国洋浦港”船籍港建设,建立高度自由便利开放的航运制度政策体系,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航运枢纽等一系列确保自贸港运输来往自由便利的举措,都将在“十四五”落地,让交通运输为推进海南自贸港建设当好先行官。(文章来源:交通运输部官方网站)

  推动政策协同

  助力上海打造世界一流航运枢纽

  徐珏慧代表(全国人大代表、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徐珏慧表示,要推动政策协同,提高创新举措的运营效率,支持上海打造世界一流的航运枢纽。“国际中转水平是国际一流航运枢纽港的重要标志,进一步发展国际中转,实现航运枢纽功能升级,应重点关注沿海捎带和集装箱中转集拼业务。”徐珏慧表示,上海港在航线覆盖面以及集装箱拼箱货物体量方面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提升沿海捎带政策效果,鼓励沿江、沿海、国外的货物在特殊综保区与本地货物进行中转集拼,可进一步优化国际贸易航线网络布局,减少运力浪费,提高货物集并和转运效率,降低外贸进出口货物的综合物流成本,提升上海国际航运枢纽服务能级,形成内外循环的关键链接。她建议,交通运输部加快试点支持,实现沿海捎带业务进一步扩围;优化海关监管模式,发挥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制度创新优势,确定以洋山港作为“国际中转港”的沿海捎带监管模式;支持洋山特殊综保区功能升级,允许洋山特殊综保区实现本地货物与中转货物集拼。(文章来源:民主与法制网)

  将“丝路海运”纳入国家“一带一路”重点项目

  冯鸿昌代表(全国人大代表、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有限公司工会主席)

  冯鸿昌建议,将“丝路海运”纳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重点,促进“海丝”核心区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

  冯鸿昌等代表认为,将“丝路海运”纳入“一带一路”建设重点,对加快“海丝”核心区高质量建设、推动构建进一步对外开放新格局和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等方面意义重大。

  他建议,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指导协调,将“丝路海运”国际合作论坛纳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配套活动,提升“丝路海运”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并成立全国性的“丝路海运”推进协调机制。

  二要支持启运港退税政策落地,在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启动启运港退税政策,降低企业物流成本,为“丝路海运”建设营造良好口岸环境。

  三要支持“丝路海运”重点建设项目用海,将福建省沿海港口重大项目纳入国家重大战略,依法保障国家重大项目用海需求,为“丝路海运”建设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保障。

  四要支持提升港口铁路集疏运保障能力,支持福建省加快发展海铁联运,畅通海铁联运通道,促进“海丝”与“陆丝”衔接。

  五要支持厦门邮轮母港建设,支持厦门港开通国内沿海邮轮运输,增强对“丝路海运”发展的间接带动作用。(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建设国际海洋科技城推动海洋产业转型升级

  张海波代表(全国人大代表、威海市委书记)

  向深远海进军是海洋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近年来,威海把推动渔业转型升级作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经略海洋、保障粮食安全、推动“一带一路”合作的实际行动,强化担当、大胆开拓,实施远洋渔业“百亿工程”,组建了全省规模最大的远洋渔业大军。

  目前正在向极地拓展,获批2艘南极磷虾船建造指标,其中1艘已开工。建设了一批综合性远洋渔业基地,打造了全国最大冷链物流基地,海产品年加工量占全省的54%、全国的16%,成为全国最大的海产品精深加工物流基地。

  在向远洋拓展的同时,要积极探索海洋牧场建设新路径,提升海洋渔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

  张海波建议:一是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等主管部门,就海洋牧场平台的检验、发证、所有权登记等工作进行规范,明确法定检验机构;二是交通运输部尽快制定海洋牧场多功能平台法定检验技术规则和规范,并加强技术指导;三是农业农村部、交通运输部等联合出台休闲渔业船舶管理规范性文件,在海洋牧场平台船舶停靠及上下旅客的码头建造等方面,制定技术规范,解决运输船经营问题,推动运输船规范管理。

  (文章来源:《威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