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企监督工作中的问题导向与风险导向
发布日期:2020-09-04  作者:  访问次数:  字号:[ ]

  近年来,各地各部门纷纷形成了有效的方法论,通过正视问题、分析问题来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矛盾,这也使得“问题导向”一词在各种场合中频频出现。如何对国有企业实现有效监督,是纪委工作面临的重大问题。现在有的企业正在探索“以风险为导向”的监督模式,而笔者认为这种模式的核心内涵,就是“问题导向”。在此,笔者就监督工作中的问题导向和风险导向,谈一些看法。

  ●正确理解从风险到问题的演进过程

  在企业管理活动中由于受到外部环境、发展阶段、人员素质等因素的影响,某些环节的疏忽就会导致管理上出现偏差,为潜在问题的产生埋下伏笔。尽管有时可能基于侥幸使得问题未凸显,可一旦条件成熟,问题就会爆发并产生消极影响,这就是从风险到问题通常的演进规律。

  不同问题可能源于相同风险,但善后处理时所需要花费的人力、物力成本却不尽相同,比如,招投标业务中标书的微小疏漏可能导致招标失败,也可能因误解产生巨额索赔;再如,有些人原本生活节俭,被提拔后就变得爱慕虚荣,手中有权就可能寻租,贪图蝇头小利甚至走上犯罪道路。问题无论大小固然可以解决,但损失已经无法挽回,而在风险形成阶段,只要采取有效的甚至是十分积极的作为,哪怕是一番苦口婆心的教育引导,往往就可以有效地阻止风险转化为现实问题,从而避免产生不良影响。

  ●风险导向监督方式的原理

  风险导向监督的基本原理是将纪检审计监督与全面风险管理融合,充分发挥业务部门、风控部门以及监督部门三道防线的作用,认真分析研究企业在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所面临的潜在风险,各司其职,采取经济合理的措施,防止风险转变为现实问题。其关键有三个方面,一是识别,主要是将包括政治风险在内的各种风险以最简洁的语言进行描述,通俗易懂;二是警示,要经常性地进行提醒,强化全员对风险的敏感度;三是一体防控,通过实际操作和制度完善,避免问题的发生。例如,可以通过编制手册文件,将从严治党需要防范的政治、廉洁风险与全面风险管理中的风险一一列出,再按照列表定期进行点检。此外,针对某个时期或阶段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预警,必须督促相关部门在工作中整改,使三道防线有了统一标准,一岗双责共同防范党政业务风险,避免两张皮,消除工作重复和浪费,实现精益化管理。

  ●风险导向监督的基本要求

  风险导向监督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是公司党政主要领导有较强的风险防范意识,理解纪检监督和风险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其次是企业具备开展风险导向监督的统一协调能力;再次是拥有较高的党政业务素养、了解企业发展运行规律的专业人才;最后是要全员都能充分认识到无论是政治风险还是业务风险,归根结底都是妨碍企业健康发展的隐患,务必及时清除。这些条件看上去似乎并不复杂,也不难实现,但能真正做到却需要脚踏实地去积累。大量实例告诉我们,有些企业的负责人知道风险防范的重要性,可事到临头虽勇于担当却缺乏理性,心存侥幸对风险视而不见。有些企业的部门画地为牢,缺乏协调,只顾自己管辖范围内的风险,对宏观和其他部门的风险有意无意地作壁上观。此外还有些企业的部分员工麻痹大意、得过且过、事不关己的思想也会导致风险导向监督难以有效开展。

  ●问题导向改善与风险导向监督的结合

  问题导向的改善与风险导向的监督并不冲突,二者是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采取的措施。就企业而言,当内外矛盾突出,问题较多的阶段,首先要做的是解决问题,但解决问题不能只治标不治本,一定要摸清问题产生的根源,将其抽象出来形成风险描述,举一反三,最终固定下来形成长效防范机制。无论是业务上出现的问题还是巡视巡察、纪检审计发现的问题都应该如此。当企业迈入正常轨道时,不能被逐步改善的生产经营业绩冲昏头脑,必须形成以风险为导向的监督防范机制,保持清醒,时刻警惕,防微杜渐,及时切断风险转化为问题的条件和路径,从而减少或避免因解决不良问题而产生的额外成本和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风险意识,常观大势、常思大局,科学预见形势发展走势和隐藏其中的风险挑战,做到未雨绸缪。”(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1月21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总书记的论述准确诠释了风险管控的前提是要有预见性和前瞻性。国有企业必须围绕战略发展目标,将监督关口从关注问题前移到预防风险,以风险为导向针对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加强风险识别和控制,既防止发生过的问题再度出现,又尽量准确预见未来风险,综合运用纪检、审计、法律等手段,通过有效监督,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提升党政业务管理水平,以确保从严治党有实效、经济工作有实效,使国有企业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在严酷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作者单位系舟山中远海运重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