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古话
发布日期:2021-10-15  作者:安哥  访问次数:  字号:[ ]

  书海信步

  农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照《易经》说法,“九”为阳数,双九则阳气旺盛,大吉大利,并可求得长寿,故称“重九”或“重阳”。至于民间的重阳节令习俗起于何时,则难以查考了。不过从《吕氏春秋》等古籍中可得知其至少盛行于先秦前的远古时期。重阳节也正是农作物秋熟时节,民间举行多种仪式活动,祭拜天地祖先,欢庆丰收,祈求平安长寿。

  南北朝时期文人吴均在其笔记集《续齐谐记》中记载了一个传说:有个叫桓景的人,追随仙人费长房学道多年。一天,费仙人忽然正色告诉他:“九月九日这天,你家有大灾祸降临!你和家人必须离家,采茱萸放入大红布袋,系在手臂上,再带上菊花酒,往山顶攀登,将晚方可下山回家。”桓景照仙人的嘱咐做了,全家人起早登上山顶,饮完菊花酒,傍晚回到家中。一进院子惊出一身冷汗:所有畜养的鸡狗牛羊,都凄惨地成了他们的替死鬼!这个故事当然未必真实,但也透露了关于重阳节习俗的一些信息。

  登高、插戴茱萸、饮菊花酒都是为了驱邪避灾。那既然说重九日大吉大利,却又为何生出此说呢?与吴均同时代的诗人王筠有一首写于重阳日的《摘园菊赠谢仆射举诗》,其中有一句“重九为嘉节,抱一应元贞”,便做了回应。这同样来自《易经》之说:“重九之日,虽然阳气充沛,却也易生变数。必须静心守道,凝神修养,以免不测。欢乐之时,须有所节制,谨慎从事,以免乐极生悲。”无疑给这个节俗涂上了哲理色彩。插戴茱萸之风至少延续到到近、现代:每到重阳日,江南乡村的妇女都要佩茱萸囊或将茱萸插戴鬓边。茱萸为落叶小乔木,花黄色,结红果,有杀虫消毒、驱寒祛风之功,自然也成了辟邪消灾之物。

  至于菊花,则有着消毒去火、疏散风邪的功效,当然也能驱邪去祸,还有助于延年益寿,又是吉祥植物。饮菊花酒的风气很大程度上是文人雅士的参与而引领的。关于菊花酒,一说是用花酿酒。汉代有部《西京杂记》说到当时宫廷的菊花酒:连花带茎叶,与玉米糅在一起,发酵酿酒,用缸封存至来年重阳节,开封饮用。民间也有菊花酿酒,只是酿法各异而已。古代文人们重阳相聚,多是将花瓣撒在酒中以增雅趣。上述王筠的诗是写他采摘园中的菊花并托人送给友人的情景,“菊花偏可憙,碧叶媚金英”,是他想象友人“泛酌”菊花酒的情形。陶渊明在《饮酒》中悠悠然吟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近山野赏菊不是更好吗,为何偏要采摘?自然是跟酒有关了。古代重阳饮酒诗篇不少,让节日平添风雅。菊花酒如今已不多见,但赏菊秋游依然是重阳佳节的赏心乐事。

  登高望远,避祸求寿,是重阳日重头节目,而到如今已然成为赏玩秋景、运动健身的娱乐活动。人们由“高”联想到高寿,即使不去爬山登高,两音相谐,吃“糕”也能代替。江南乡村有用糯米和糖蒸做的“重阳糕”,旧时在糕上插小彩旗,用来祭祀神佛,如今撒花瓣、果肉,香甜诱人。因为祈求高寿,这一天也成为了敬老节,晚辈们向老人敬献糕饼花果,祝福他们幸福长寿。

  重阳节庆,与诸多传统节令习俗一样,其中蕴含的哲理和人们向往幸福美满生活的心愿,正如同这大好秋色一样让人心驰神往。

  【作者单位:中远海运财务(退休)】